去年冬天,我陪邻居李阿姨去街道办咨询父亲的身后事安排。李阿姨的父亲生前总说“死后想回大海”,可她心里犯嘀咕:“现在北京还有海葬吗?手续会不会很麻烦?”那天接待我们的王主任笑着递来一张宣传单:“当然有,而且这几年服务越来越完善,您父亲的心愿一定能实现。”

北京的海葬服务其实已经开展了三十多年,如今不仅没有中断,反而随着观念的转变和政策的支持,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。李阿姨后来告诉我,从提交申请到最终登船,整个过程比想象中简单不少。家属只需带着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身份证明,到户籍所在地的殡葬管理部门或指定服务机构登记,工作人员会详细讲解流程,帮忙预约合适的出海日期。现在还开通了线上预约通道,在“北京殡葬服务网”就能提交信息,对于行动不便的家属来说格外贴心。

北京市现在还有海葬吗-1

今年春天,我陪李阿姨参加了那场海葬仪式。清晨六点多,我们在指定码头集合,登船时工作人员递来的骨灰盒是可降解的,米白色的外壳上刻着简单的波浪纹,拿在手里比想象中轻。船驶出港口时,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,甲板上的家属们大多安静地站着,有人捧着逝者的照片,有人轻声哼着老歌。李阿姨说,父亲生前最爱唱《军港之夜》,此刻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,倒像是在应和那熟悉的旋律。当工作人员引导家属将骨灰缓缓撒入海中时,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海面上,碎金般的光点随着波浪起伏,那一刻没人说话,却比任何语言都让人觉得安宁——原来生命回归自然时,可以这样平静而庄重。

北京市现在还有海葬吗-2

这些年北京对海葬的支持一直在升级。王主任当时介绍,现在选择海葬的家庭能申请最高4000元的政府补贴,不仅覆盖了骨灰撒海的基本费用,连家属的往返交通和登船费用也包含在内。服务细节也越来越人性化:船上配备了专业的礼仪人员,会轻声引导家属进行告别仪式;还准备了鲜花和可降解的纸船,家属可以将思念写在纸上,让小船载着祝福漂向远方。去年开始,部分批次的海葬还增加了“集体追思会”环节,在撒骨灰前,工作人员会念诵家属提前提交的悼词,让每个生命都能被郑重铭记。

其实海葬的意义远不止于“回归大海”。李阿姨后来常说,父亲走后她心里空落落的,可每次想起那个洒满阳光的海面,就觉得父亲只是换了种方式陪着她——“他变成了海风,变成了浪花,以后我去海边散步,就能和他说说话了。”这种带着温度的告别方式,既节约了土地资源,又让逝者的心愿得以安放,更给生者留下了一片可以寄托思念的广阔天地。

如今走在社区里,偶尔还能听到有人讨论海葬。从最初的“不敢想”到现在的“主动选”,北京的海葬服务早已不是简单的殡葬方式,更成了一种承载思念、传递温情的生命仪式。如果你身边也有像李阿姨父亲这样心怀大海的老人,不妨告诉他们:北京的海葬服务一直都在,那片蔚蓝的大海,永远等着每一个想“回家”的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