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整理爷爷遗物时,我在旧相册里发现一张泛黄的轮船票。那是2003年爷爷参加单位组织的海上骨灰撒放活动时留下的票根,边角处还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:"大海纳百川,人生归自然"。这句爷爷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,让我们全家在选择安葬方式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。
记得爷爷刚走那会儿,亲戚们围在灵堂讨论后事。大伯坚持要选传统墓园,说"入土为安"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;堂姐却拿出手机给我们看民政部的文件,说现在国家正在推广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,不仅环保还能享受政府补贴。两种意见像两股绳拧在我心里,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关乎生命最终归宿的命题。

带着疑问我走访了市殡葬服务中心。工作人员递给我的宣传册上,蓝色的海洋背景里印着"骨灰撒海,功在千秋"八个字。据他介绍,我国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倡导海葬,近年来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,比如免费提供骨灰撒放服务、发放生态安葬补贴等。在青岛、大连这些沿海城市,每年都有上千个家庭选择让亲人魂归大海。但他也坦诚,传统观念仍是推行中的最大阻力,很多老人觉得"没个坟头祭拜,就是对先人的不孝"。
这种观念的碰撞在我家也真实上演着。父亲翻出爷爷生前爱看的《庄子》,指着"生者寄也,死者归也"的句子说,老人一辈子热爱自然,或许海葬才是真正顺应他心意的选择。母亲却红着眼眶说,没有墓碑的话,以后想爷爷了该去哪里看他。直到我们在爷爷的日记里发现这段话:"我这一生看过无数次潮起潮落,浪花带走泥沙,却带不走记忆。如果真有来生,我想变成海里的一粒沙,看着子孙们走向更远的地方。"
最终我们选择了黄海之滨的公益海葬点。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撒向蔚蓝的大海,海鸥掠过时留下悠长的鸣叫,我忽然理解了生态安葬的深层意义。这不是简单的殡葬方式变革,而是人类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知。陆葬所承载的情感寄托,其实可以转化为更广阔的纪念形式——就像爷爷融入的这片海,永远以包容的姿态见证着生命的循环。如今每当我来到海边,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,就觉得爷爷从未离开,他只是换了种方式守护着我们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