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清明跟着父亲去给奶奶扫墓时,发现村后的山坡又多了片新坟。黄土堆在青翠的茶园间格外刺眼,父亲蹲在奶奶的墓碑前拔草,轻声感叹现在连安葬都成了难事。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半年前参加的那场海葬仪式,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终点,在我心里掀起了久久的涟漪。
记得那场海葬是在一个薄雾笼罩的清晨,码头上站着二十多个手持白菊的人。当工作人员将混着花瓣的骨灰撒向大海时,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,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轻响。一位白发老人颤抖着说,老伴生前最爱在海边钓鱼,如今终于可以永远伴着潮起潮落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海葬不是消失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。这种把生命还给自然的方式,比传统土葬少了几分沉重,多了些诗意的浪漫。
奶奶的土葬则充满了传统仪式感。出殡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忙,八个壮汉抬着红木棺材走在青石板路上,唢呐声在山谷间回荡。看着新翻的黄土渐渐盖住棺木,我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"落叶归根",她坚信只有埋在熟悉的土地里,灵魂才能找到归宿。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土地情结,让土葬在许多老人心中依然是不可动摇的选择。只是每次来扫墓,看着不断扩张的坟地吞噬着耕地,心里总会泛起一丝隐忧。
这两年明显感觉到身边人对殡葬方式的看法在悄悄改变。表弟去年给去世的外公选择了树葬,他说比起每年烧纸焚香,看着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更有意义。小区门口的殡葬服务站里,海葬咨询台的人流量越来越大,工作人员说现在年轻人咨询海葬时,最关心的是能不能把骨灰撒在指定的海域,想让亲人永远陪伴自己喜欢的那片海。这些变化让我看到,殡葬方式的选择正在从传统习俗转向个性化表达。

站在人生的中途回望,土葬的坟头是看得见的思念,海葬的浪花是看不见的永恒。两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,只是承载着不同的生命观。就像父亲说的,奶奶躺在熟悉的土地里安心,那位钓鱼老人融入大海自在,重要的是让逝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离去。或许未来的某天,当我们谈论身后事时,讨论的不再是土葬还是海葬,而是如何让生命的最后一程,既尊重传统又拥抱自然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