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整理父亲遗物时,我在他的航海日志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用铅笔写着"愿化作太平洋的浪花"。这句写于二十年前的心愿,让我们全家人最终决定选择海葬。真正着手准备时才发现,这场与大海有关的告别,需要的不仅是勇气,还有细致入微的准备。

最先要办理的是法律手续。在民政局殡葬管理处领取海葬申请登记表时,工作人员提醒需要携带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,所有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复印件也要准备齐全。我特意用蓝色文件夹将这些文件分类整理,就像父亲生前整理航海图那样认真。最让我意外的是骨灰盒的选择,海葬专用的可降解骨灰盒是用淀粉基材料制成的,摸起来像粗糙的宣纸,工作人员说三个月内就会在海水中自然分解。

仪式用品的准备充满了温情。母亲把父亲生前常戴的老花镜和黄铜怀表放进骨灰盒,妹妹则将晒干的薰衣草花束用蓝白格子布仔细包好。海葬服务公司建议准备白色或黄色的菊花,我们额外带了父亲最爱的桅子花,用保鲜膜裹住花茎保持新鲜。考虑到海上风大,我在文具店买了十支竹制书签,让每位家属写下想对父亲说的话,这些轻薄的木片会随着骨灰一起入海。

海葬需要准备的东西

个人物品的准备需要兼顾情感与实用。我为母亲准备了防风外套和晕船药,自己的背包里装着父亲的航海日志——打算在仪式结束后朗读其中段落。殡仪馆的老师傅提醒要带一包细沙,撒骨灰时混着沙粒能让沉降更自然。最贴心的是表妹准备的纪念册,里面收集了父亲不同时期的照片,仪式结束后分发给每位到场的亲友。

出海那天清晨,当洁白的花瓣随着骨灰盒坠入湛蓝的海水,我忽然理解了父亲对大海的执念。那些天准备的每一份文件、每一件物品,都成了连接生与死的桥梁。海风带着桅子花的香气掠过脸颊,仿佛父亲年轻时出海归来的拥抱。原来最好的告别,是带着爱与记忆认真准备的每一个细节,让逝者安心,让生者释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