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和小区的张阿姨聊天,说起楼上李伯伯上个月办了海葬,张阿姨叹了口气:"唉,这孩子也是,怎么就让老人走得这么'飘'呢,听着就不吉利。"我愣了一下,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听到类似的话了。海葬作为一种环保的丧葬方式,近年来其实越来越多人选择,但为什么在不少长辈眼里,它还是和"不吉利"画上了等号?这背后藏着的,可能不只是简单的偏见,还有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念想和说不出的牵挂。
要说这"不吉利"的说法,最先绕不开的就是刻在骨子里的"入土为安"。小时候跟着奶奶去上坟,她总念叨:"人是土做的,生从土里来,死了就得回土里去,这样魂儿才能踏实。"这话不是凭空来的,翻开老黄历,从商周的"事死如事生",到秦汉的厚葬之风,再到后来的土葬习俗,几千年里,土地一直被当成生命的"归宿"。古人觉得,大地是母亲,死后埋在土里,就像回到母亲怀里,安安稳稳的;可要是把骨灰撒进海里,水是流动的,风一吹就散了,那魂儿岂不是"没着没落"?就像断了线的风筝,飘到哪儿去都不知道——这种"魂无定所"的想象,自然让人觉得"不安稳",慢慢就成了"不吉利"的由头。
再往深了说,这里面还有份对"未知"的打怵。咱们中国人祭拜祖先,讲究个"有处可寻"。清明节去墓地献束花,中元节在家门口烧点纸钱,心里知道亲人"在那儿",这份念想就有个落脚的地方。可海葬呢?大海那么大,一眼望不到边,撒下去的骨灰跟着洋流走,今天在这儿,明天可能就漂到几百公里外了。下次想"看看"亲人,该往哪个方向拜?该对着哪片海说话?这种"找不到根"的茫然,很容易让人往"不吉利"上靠——就像心里空了一块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不踏实。前阵子邻居王姐就说,她爸走的时候选了海葬,结果去年中元节下雨,她站在海边哭了半天,总觉得"爸爸是不是被浪打跑了,没人管了",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酸。

其实说到底,"吉利不吉利",更多是心里的秤。老一辈觉得海葬"飘",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土地带来的安稳;年轻人愿意选海葬,可能是觉得大海包容,像另一种自由。就像小区里那位李伯伯,生前总说"我这辈子喜欢钓鱼,死了就去海里看看,多自在"。他儿子后来告诉我,老人走的时候很安详,说"别听旁人说啥,我觉得这样挺好"。或许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里,"吉利"的定义早就变了——不再是必须埋在土里,而是能不能让逝者安心,让生者释怀。毕竟,对亲人的思念,从来不是靠一块墓碑或一片海来衡量的,而是藏在心里的那份惦记,不管他们在哪儿,这份惦记都不会"飘走"。
所以啊,下次再听到有人说海葬"不吉利",别急着反驳,也别急着认同。不如想想,这份"不吉利"的背后,藏着多少人对"安稳"的渴望,对"牵挂"的执着。而真正的"吉利",或许就是让每个生命,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,和这个世界好好告别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