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父亲走后的第三个月,母亲突然说:“把你爸送到海里去吧,他生前总念叨退休了要去海边住,看日出日落。”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海葬这件事,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,更是一场需要细致准备的告别。从咨询手续到最后送父亲“入海”,前前后后忙了一个多月,踩过几个小坑,也攒下不少经验,想把这些准备的细节记下来,或许能帮到有同样想法的人。
最先要跑的是手续文件,这是整个过程的“通行证”。父亲是在医院离世的,死亡证明由医院开具,盖了红章的原件一定要收好,后面几乎每一步都要用。火化证明是火化后殡仪馆给的,同样得是原件,我们当时复印了几份备用,结果去街道办办手续时真用上了。家属身份证明也不能少,我和母亲的身份证、户口本,证明我们是直系亲属,有的城市还需要兄弟姐妹的委托书,提前打电话问清楚当地殡葬服务机构最稳妥。我所在的城市需要提前两周预约海葬仪式,提交材料审核通过后,会收到一张通知单,上面写着集合时间和码头地址,这些都得和文件一起放在文件夹里,别弄丢了。

物品准备得兼顾实用和心意,既不能马虎,也别给大海添负担。骨灰盒是重点,千万不能选陶瓷或金属的,殡葬店的师傅说那些材料在海里几十年都不烂,属于污染。我们选了一款桐木的,浅棕色,盖子上刻着简单的海浪纹,师傅说这种木材在海水中3-6个月就会自然降解,里面的骨灰会慢慢融入大海。母亲还在盒底垫了父亲生前常盖的旧手帕,说“让他带着点家里的味道”。鲜花是必备的,白色和黄色的菊花最合适,我们买了一小束,用玻璃纸简单包着,仪式上撒进海里时,花瓣漂在水面上,像一片小小的花海。父亲爱抽烟,我偷偷放了半包他常抽的烟丝进去,没敢告诉母亲,怕她觉得“不庄重”,但我知道他会喜欢。湿巾、纸巾、塑料袋得装在小背包里,海上风大,眼睛容易进沙子,擦眼泪也方便。母亲特意带了件薄外套,四月的海风比岸上凉,她穿着正合适,后来还分给了旁边一位没带衣服的阿姨。
情感上的准备,比任何物品都重要。母亲一开始总担心“海葬是不是太简单了”,怕父亲“住得不踏实”。我找了些环保海葬的资料给她看,说现在很多城市都鼓励这种方式,骨灰变成养分,还能帮小鱼小虾安家,父亲要是知道自己成了“大海的一部分”,肯定高兴。家里的长辈也有顾虑,舅舅说“哪有把人撒在海里的,不如埋在山上踏实”,我和母亲耐心解释了半个多月,最后舅舅说“你们觉得好就行,他高兴最重要”。仪式前一天,我和母亲坐在父亲的老藤椅上,一人写了一张卡片。母亲写“老头子,记得常回梦里看看我”,我写“爸,以后我去海边,就能看见你了”,卡片折成小方块,撒骨灰的时候和鲜花一起放了进去。仪式上,母亲没哭,只是握着我的手说“他这下真的自由了”,我知道她心里的石头落了地。
最后还有些零碎的注意事项,提前想到能少操心。天气一定要看仔细,预约时工作人员会提醒避开大风、暴雨天,但自己也要再查一遍天气预报,我们去的那天预报晴天,结果到了码头飘了点小雨,幸好带了折叠伞。穿鞋子要防滑,码头的木板有时候会湿,我穿了双运动鞋,比穿皮鞋的叔叔阿姨稳当多了。仪式上别随意走动,船方会有指引,什么时候献花、什么时候撒骨灰,跟着流程来就行,保持安静,别大声说话。我们那船有二十多户人家,大家都安安静静的,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,反而比想象中更让人安心。
父亲“入海”那天,太阳快落山的时候,天边的云是粉紫色的,母亲说“你爸在笑呢”。其实海葬没那么复杂,准备好该带的东西,揣着对亲人的念想,让他以另一种方式“回家”,就够了。希望这些准备的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