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清明前夕,我陪着伯父来到浦东殡仪馆的海葬服务窗口。玻璃窗上贴着的2024年价目表还带着油墨香,伯父用手指轻轻划过"生态葬套餐A"那一行数字,低声说"就按父亲生前说的办吧"。这是我第三次帮亲友办理海葬手续,亲眼见证着这项绿色殡葬服务在申城的悄然变化。
记得2019年初次接触海葬时,全市只有两家机构提供服务,基础套餐价格在3800元左右。如今在浦东新区的服务大厅里,价目表上清晰列出6类套餐选项。最便宜的"基础海撒服务"定价2980元,包含骨灰盒、集体出海仪式和电子纪念证书。而最受欢迎的"家庭专属套餐"售价6800元,允许5位家属登船随行,还能获得带有经纬度定位的纪念瓷盘。窗口工作人员告诉我,去年新增的"生态树葬组合"已经排到了下半年,很多市民愿意多花2000元,将骨灰与树种结合,在滨海森林公园留下生命印记。

办理大厅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最新政策:持有上海户籍的逝者可申请3000元政府补贴,退役军人和见义勇为人员还能享受额外减免。伯父带来的户口本和死亡证明很快通过审核,在填写《骨灰海撒申请表》时,他特别勾选了"音乐伴送"服务。这个去年新增的选项只需另付300元,就能在骨灰撒放时播放逝者生前喜爱的乐曲。看着伯父在《生命记忆手册》上写下"江海同归"四个字,我突然理解为何越来越多上海人选择这种方式——当江风扬起骨灰的瞬间,或许真能感受到生命回归自然的释然。
等待登船的日子里,我陪着伯父参加了殡仪馆组织的"生命教育沙龙"。在这里遇见的王阿姨让我印象深刻,她为两位老人同时预约了明年春天的海葬。"基础套餐3180元,双人同行还能打九折",她熟练地算起经济账,"比起传统墓地动辄十几万的费用,海葬不仅省钱,更是给子孙后代留片碧海蓝天"。窗外,黄浦江上的殡葬专用船正缓缓驶过,船身上"让生命归于自然"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
伯父的手机里存着海葬仪式的视频:洁白的菊花伴着骨灰撒向东海,海鸥在船舷边盘旋。他常说这笔钱花得值,不仅是为父亲完成遗愿,更是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份特殊的环保承诺。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,上海海葬服务正变得越来越人性化,从最初的集体撒放发展到如今的个性化定制,价目表上的数字背后,是生命观念的悄然转变,也是城市文明的温暖注脚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