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天,父亲走后的第三个月,我站在民政局殡葬服务窗口前,手里攥着那张泛黄的海葬宣传册。海风从走廊尽头的窗户灌进来,把纸页吹得簌簌作响,恍惚间又看见父亲坐在老宅院的藤椅上翻报纸的模样——他总说死后要像老渔民那样回归大海,如今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。
最初联系的是街道推荐的公益海葬服务。负责接待的李姐递来一杯热茶,翻开价目表时我才发现,即便是公益项目也包含不同选项。基础套餐1800元,包含遗体火化后的骨灰收集、公证文件办理和集体出海仪式。"如果想单独出海,需要额外支付3800元包船费。"她指着价目表底部的小字解释,春季是海葬旺季,集体船期已经排到了五月中旬。
回家后我翻出父亲的航海日志,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1987年他随渔船在黄海作业的经历。突然觉得应该让他走得更体面些,第二天又联系了民营殡葬服务公司。这里的价目表像本精致的画册,2980元的生态葬套餐包含可降解骨灰坛,坛身能刻二维码,扫描就能看到逝者生平。最贵的6800元套餐甚至提供水下摄影,"可以把骨灰撒海的瞬间做成纪念视频。"销售经理递来的平板电脑里,蓝色的海水里漂浮着白色花瓣,画面确实动人。
最终选择了折中方案——公益集体海葬基础上升级了几项服务。350元的鲜花篮里,白菊和康乃馨是父亲生前最爱的花;1200元的骨灰塑形服务,把骨灰混合特殊材料制成了小小的锚形摆件,撒海时能看见它像只安静的海鸥坠入碧波。最意外的是刻碑费,原本以为要另付千元,却被告知2023年新政策规定,公益海葬家属可免费在滨海纪念墙获得一块10厘米见方的纪念砖。

出海那天是农历六月十六,潮位最高的日子。三十多个家庭聚集在渔港码头,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小小的骨灰盒。当工作人员念到父亲的名字,我捧着那只锚形摆件走向船尾,忽然听见后排有人低声啜泣。海风带着咸腥味扑在脸上,远处的货轮拉响悠长的汽笛,骨灰顺着指缝落入海面的瞬间,成群的银鲳鱼突然跃出水面,在阳光下划出银色的弧线。
回程的车上,会计小陈给我结算账单:公益基础费1800元,鲜花篮350元,骨灰塑形1200元,纪念砖刻字免费,总共3350元。比最初预算节省了近两千,口袋里的收据单被海风再次吹起时,我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:"人这一辈子,就像鱼群洄游,重要的不是走多远,而是能不能回到真正牵挂的地方。"
现在每次路过海边,总会看见有人在防波堤上摆放白色雏菊。远处的灯塔依旧旋转着光束,照亮那些回归大海的灵魂。或许对于逝者而言,海葬最珍贵的不是价格表上的数字,而是让思念能随着潮汐,日夜陪伴在牵挂的人身边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