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天,我带着妈妈的骨灰参加了海葬。当洁白的花瓣与骨灰一同融入蔚蓝的大海,海鸥在头顶盘旋哀鸣,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,手中那个陪伴了妈妈最后一程的骨灰盒,成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。它不像传统土葬时会随棺木一同下葬,也不像骨灰寄存时可以安放在陵园的格子里,这个曾经盛满思念的容器,此刻轻盈得让人心头发空。
海葬仪式结束后,我抱着空骨灰盒坐在返程的车上,夕阳透过车窗在盒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这个胡桃木材质的盒子是妈妈生前亲自挑选的,她说喜欢木材温润的质感,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温度。此刻指尖划过盒盖细腻的雕花,突然明白它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容器,而是承载着我们对逝者最后的念想。殡葬服务人员告诉我,有些家属会将骨灰盒带回交由陵园统一处理,也有些选择自行留存,并没有标准答案。
后来我咨询了几位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,发现大家对骨灰盒的处理方式各有深意。邻居张阿姨将老伴的骨灰盒改造成了家里的小花盆,在里面种上了他最爱的兰花,如今枝叶舒展的兰草从盒中探出头来,倒像是逝者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伴。同事小林则是个手工爱好者,她将父亲的骨灰盒拆解后,重新打磨拼接成一个小小的首饰盒,存放着父女俩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,每次打开都能闻到淡淡的木香味。

最终我决定把妈妈的骨灰盒改造成一个纪念收纳盒。在木工师傅的帮助下,我们保留了盒子的主体结构,只是将内部打磨光滑,添置了分隔层。现在它静静地摆在我的书桌上,里面放着妈妈的老花镜、她织了一半的毛线团,还有我们全家唯一一张三代同堂的合影。每当阳光洒在桌面上,我总会轻轻擦拭盒盖上的雕花,就像从前帮妈妈梳理鬓角的白发。或许对于逝者而言,最好的纪念不是固守形式,而是让那些承载爱意的物件,以温暖的方式继续参与我们的生活。
其实骨灰盒的处理方式本就没有标准答案,重要的是让这份告别充满温度。无论是选择环保降解的材质让它回归自然,还是改造成实用的器物融入日常,亦或是像我这样留存作为纪念,只要怀着尊重与爱意,每个决定都值得被理解。就像大海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妈妈的骨灰,我们也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,与逝者达成温柔的和解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