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急诊室,消毒水的味道里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焦灼。我刚处理完一个车祸伤员,走廊尽头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推床撞在地面的声响像重锤敲在心上。"医生!医生!他没气了!"家属的哭喊撕破了夜的安静,我跑过去时,看见推床上的男人脸色青紫,嘴唇发绀,监护仪上的曲线突然拉成直线,像被掐断的琴弦。
"什么时候发现没呼吸的?"我一边示意护士准备除颤仪,一边跪在床边按压胸口。"就...就刚才,在家突然倒下,我们开车送过来的,路上大概20分钟..."家属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。我心里一沉——20分钟,已经远远超过了医学上的"黄金抢救时间"。
所谓"人死后多久可以抢救",其实要先分清两个概念: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。临床死亡是指心跳、呼吸停止,但身体细胞还没彻底坏死,尤其是大脑细胞,在缺氧4-6分钟内还能勉强维持。这时候如果能立刻做心肺复苏(CPR)、用除颤仪电击,或许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。就像上个月那个在健身房晕倒的小伙子,教练第一时间给他做了CPR,我们到的时候虽然心跳停了3分40秒,但除颤三次后,监护仪上终于跳出了微弱的波动。后来他醒了,说像做了个很长的梦,梦里全是白光。

可超过6分钟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大脑细胞对缺氧极其敏感,每多缺氧一分钟,存活率就下降7%-10%。曾经有个病人,家属发现时已经没呼吸10分钟,我们按压了40分钟,除颤8次,最后还是没能留住他。解剖时发现,他的大脑皮层像被水泡过的纸,已经开始液化——这就是生物学死亡,细胞彻底失去活性,再先进的技术也回天乏术。
抢救成功与否,从来不是单看"死后多久"。去年冬天,有个老人在家心跳骤停,老伴没学过急救,但记得电视上说要按胸口,就跪在地上一直按,等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按了12分钟,手都磨破了。虽然超过了6分钟,但因为持续的CPR维持了微弱的脑血流,最后老人不仅救回来了,现在还能每天去公园遛弯。这就是现场急救的力量——CPR能让血液继续流动,AED能电击复律,这些措施能为专业抢救争取时间。
其实急诊室里最让人无力的,不是面对生物学死亡的病人,而是明明在黄金时间内,却因为没人会急救而错过机会。上个月有个12岁的孩子,在操场跑步时突然倒下,周围老师同学都慌了神,等120到的时候已经过去8分钟。如果当时有人能立刻做CPR,哪怕只是最简单的胸外按压,也许结果就会不同。
现在我总会跟家属说:"抢救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,它藏在每个人的手里。"黄金时间是死的,但人的行动是活的。记住4-6分钟的临床死亡窗口,学会最基础的CPR,遇到情况别慌,先打120,再动手救人——也许你按下的每一次胸口,都是在给生命按下"重启键"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