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秋天,我和大学同学约着去青海湖环线自驾游,出发前半个月,我们建了个群天天讨论攻略,却在“健康准备”这一项卡了壳。同行的小林有哮喘病史,之前去云南香格里拉时,刚到海拔3300米的地方就喘得厉害,最后提前结束了行程;而我姑姑怀孕6个月,本来想跟着我们一起去看青海湖的油菜花,咨询医生后也被劝返了。那时候我才意识到,高原虽然壮美,却不是所有人都能“说走就走”的目的地。
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高原旅行的“重点排查对象”。就像我邻居王阿姨,有十年高血压病史,平时靠药物控制得还算稳定,前年夏天非要跟着旅游团去九寨沟,结果到了黄龙景区(海拔3558米),没走几步就头晕胸闷,测血压直接飙到180/110mmHg,导游赶紧联系景区急救车送下山。后来医生说,高原地区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%-70%,人体为了获取足够氧气,心脏会加快跳动、血管收缩,本来就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的人,心脏和血管的负担会瞬间加重,轻则头晕头痛,重则可能引发心肌梗死、脑溢血,真不是闹着玩的。
呼吸系统不太好的人,去高原也要格外谨慎。我高中同桌小雪有哮喘,大学时跟我们去张家界,爬到天门山(海拔1262米)就觉得喘不上气,后来才知道,哪怕是低海拔地区,只要空气中氧气分压降低,就可能刺激哮喘患者的气道,引发支气管痉挛。而高原地区不仅氧气少,空气还干燥、紫外线强,对呼吸道的刺激更大——临床上常有哮喘患者在海拔2500米以上就急性发作,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。除了哮喘,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慢阻肺)、肺纤维化的人也不适合,他们的肺部本身就“通气换气”能力差,到了高原相当于“雪上加霜”,很容易出现缺氧性肺损伤。

贫血和孕妇这两类人群,也被医生明确列为高原旅行的“高风险组”。我表妹是缺铁性贫血,血红蛋白只有90g/L(正常女性110-150g/L),去年想跟朋友去稻城亚丁,她妈妈带她去医院咨询,医生说:“贫血的人本身血液携氧能力就差,到了高原,身体各个器官都会缺氧,不仅你自己难受,还可能影响大脑、心脏的功能。”而孕妇更不用说了,肚子里的胎儿对氧气变化非常敏感,高原缺氧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、生长发育受限,严重的甚至会增加流产、早产的风险。我姑姑当初就是因为怀孕24周,医生直接把她的高原旅行计划“一票否决”了。
还有两类人可能容易被忽略:一是年龄太小的孩子和年龄太大的老人。儿科医生一般不建议6岁以下孩子去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,因为他们的心肺功能还没发育完全,对缺氧的耐受力差,一旦发生高原反应,症状可能比成年人更严重;而70岁以上的老人,身体机能逐渐衰退,调节能力和代偿能力下降,就算平时身体硬朗,也可能因为高原环境诱发基础疾病。二是近期有感冒、发烧等急性病的人,感冒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,影响氧气交换,这时去高原,更容易引发高原肺水肿、脑水肿,这两种都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。
其实说到底,高原旅行的“门槛”不是为了限制谁,而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安全。出发前最好去医院做个全面检查,尤其是心肺功能评估,别抱着“别人能去我也能去”的侥幸心理。毕竟,高原的美景一直都在,但健康和生命只有一次,等身体条件允许了再出发,才能真正享受那份“天空很近,云很低”的美好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