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那个清晨,窗台上的茉莉刚开了第一朵。他生前总说,大海是最包容的归宿,不想占着一方土地,就选海葬吧。我蹲在客厅地板上整理他的遗物,翻到那张泛黄的航海地图,想起他指着西沙群岛的位置说“以后我就在这儿看你们”,突然意识到——海葬,到底要花多少钱?
我对海葬的认知,最初停留在电视剧里的镜头:一艘白色的船,撒下花瓣和骨灰,海鸥跟着飞。可真要办起来,第一步就卡壳了:钱从哪儿来?我拿着父亲的身份证,先去了社区居委会,王姐给了张纸条,上面写着三家合作的殡葬服务公司电话,“你先问问,海葬分好几种,费用差得远呢。”
第一个电话打给市区的殡葬服务中心,接电话的大姐声音很温和:“基础海葬服务是3800元,包含骨灰从殡仪馆运到码头的运费、降解骨灰盒(120元)、船只租赁分摊(2000元)、还有3位家属的登船名额。要是家属多,超过3个人,每人加收200元登船费,小孩儿不算。”我记在本子上,又问:“那要是想单独租一条小船,就我们家里人,不跟别的逝者一起呢?”大姐笑了:“那叫‘定制海葬’,船小的话6000元起,能坐8个人,船上有鲜花布置,还能放逝者喜欢的音乐,贵是贵点,但清净。”挂了电话,本子上多了行字:基础3800,定制6000+。
第二天又联系了郊区的一家公益海葬机构,负责人李哥说:“我们是民政局支持的项目,一年两次集体海葬,家属基本不用花钱。骨灰盒是统一的可降解材质(免费),船只、工作人员都是政府补贴,家属就掏个骨灰寄存费(50元/月,从火化到海葬大概存1个月),要是住得远,来回车票能报一部分。”我心里一动:“那这种公益的,是不是要排队?”李哥叹口气:“是啊,这两年选海葬的人多,下次排到明年3月了。”父亲生前不爱等,我猜他也不想让我们为了“省钱”多等半年。
最后选了市区的定制服务,加了两项:一是把父亲的书法作品扫描印在纪念册上(200元),二是给母亲订了船上的轮椅(免费,提前预约就行)。实际付款那天,清单上列得清楚:船只租赁5800元(2小时航程)、骨灰处理(含降解盒)420元、家属登船5人(3+2,加收400元)、纪念册200元,总共6820元。后来母亲说想给父亲带束白菊,花店就在码头附近,30元一束,也算进去了。
其实费用之外,还有些没写在账单上的“开销”。比如我从外地赶回来的高铁票(450元)、陪母亲住的酒店(2晚600元),还有给帮忙跑腿的表哥买的烟(200元)。但这些更像是“心意账”,不算在海葬本身的费用里。
船开那天,天很蓝,母亲抱着父亲的骨灰盒,轻轻哼着他生前爱听的《渔光曲》。撒骨灰的时候,风把花瓣吹到每个人脸上,像父亲在笑。回来的路上,我算了算,从咨询到结束,我们家的海葬总花费大概8500元(含交通住宿),要是选公益项目,可能2000元都用不了。
后来才知道,海葬的费用真没标准答案。一线城市基础服务多在3000-5000元,定制服务6000-15000元不等;三四线城市可能更便宜,2000元就能办基础的。公益海葬各地政策不同,有的全免费,有的收少量材料费,但都得排队。最重要的是,钱花出去,换回来的是父亲“融入大海”的心愿,是母亲摸着纪念册说“他这下自在了”的释然。
现在偶尔路过海边,我会想起那天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