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父亲走后我们决定为他选择海葬。最初只是在纪录片里见过这样的场景,真正着手办理时才发现,原来这项绿色安葬方式比想象中更温暖贴心。今天想把这段从申请到完成的经历写下来,或许能给有需要的家庭一点实际参考。
记得第一次去咨询时,是在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接待室。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册上印着"让生命回归自然"的字样,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烂漫。办理海葬需要先准备逝者的身份证明、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,家属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也得带上。特别提醒大家,死亡证明如果是医院开具的,需要到派出所办理销户后再申请,这点我们当初跑了两趟才弄明白。

正式申请是在通州区的殡仪服务站,这里专门设有海葬办理窗口。提交材料时,工作人员会详细讲解不同的服务套餐,从骨灰盒材质到纪念证书款式都有选择空间。我们选了春季的集体海葬,费用比想象中亲民,而且政府对这种生态安葬方式有补贴,提交申请后大概一周就收到了补贴到账的短信。需要注意的是,集体海葬有固定的航行日期,建议提前两个月预约,尤其是清明、冬至前后的档期特别紧张。
登船那天是个晴朗的周三,我们按通知提前半小时到了塘沽港码头。集合点有工作人员引导签到,还为每位家属准备了白色的菊花和纪念书签。同行的有二十多个家庭,大家虽然素不相识,但彼此眼神里的默契让人心里暖暖的。航行过程中,殡葬师会主持简短的告别仪式,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融入大海时,妹妹轻声说:"爸爸终于可以跟着洋流去看世界了。"

整个流程下来,最意外的是收到海葬证书的时刻。证书上烫金的"生命如炬,向海而生"八个字,配上登记着撒海坐标的二维码,让这份记忆有了具体的安放之处。后来才知道,北京市从2019年就开始推行海葬全程免费政策,除了基本服务,还包括家属的往返交通和简餐。现在每次想念父亲,我都会打开那个记录着经纬度的小程序,看着电子海图上那个闪烁的光点,觉得他从未走远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