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的阳光透过老窗棂,在奶奶留下的樟木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和父亲蹲在地上整理遗物,翻到一本泛黄的硬壳笔记本时,父亲的手指顿住了。那是奶奶的字迹,娟秀却有力,最后一页写着:"等我走了,把骨灰撒进海里吧。年轻时跟你爷爷去青岛看的那片海,蓝得像能装下所有故事,我想回去看看。

父亲摩挲着纸页没说话,我却想起奶奶总说"别给后人添麻烦"。海葬真的比传统墓葬省事吗?费用会不会很高?我拿出手机搜索,屏幕上跳出的答案五花八门,有的说"全免费",有的说"要花几千块",反而更让人糊涂。

第二天一上班,我先打了市民政局殡葬管理科的电话。接电话的张科长声音很温和,听完我的情况后说:"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推广生态安葬,海葬政策各地不一样。像北京、上海这些大城市,每年有集体海葬活动,符合条件的家庭能申请免费名额,包括骨灰盒、运输、乘船和仪式服务;有些地方是'先办后补',自己垫付后拿票据报销,补贴金额从800到2000元不等。"我所在的二线城市属于后者,需要先提交申请,审核通过后参加统一组织的海葬活动,结束后凭证明领补贴。张科长特意提醒:"要带齐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亲属关系证明,提前三个月预约,集体活动一般每季度一次。"

现在海葬需要费用吗-1

真正办起来才发现,费用比想象中更"具体"。申请补贴需要填三张表,跑社区盖章时,网格员李姐笑着说:"现在年轻人观念变了,上个月刚帮老王家办过,补贴到账挺快的。"补贴能覆盖大部分基础费用,但有些细节得自己考虑:比如骨灰盒,政策提供的是可降解的简易盒(约50元),如果想选奶奶喜欢的青花瓷样式,需要额外买(200元左右);集体海葬通常统一乘船,若想单独安排小型仪式,需要和殡葬服务公司协商,增加的快艇租赁和花艺布置大概500元;还有家属往返码头的交通,我们选了最早的一班船,自己开车过去,油费和停车费加起来100多元。

海葬那天是个有风的晴天,船行至离海岸线10公里的指定海域。工作人员递来花瓣和可降解骨灰袋,父亲把奶奶的骨灰和玫瑰花瓣混在一起,缓缓撒进海里。浪花卷着花瓣散开时,他忽然说:"你奶奶年轻时总说,人走了别占土地,现在这样挺好,她能跟着洋流看世界了。"回来后整理票据,扣除1500元补贴,实际花了320元——比买一块墓地便宜太多,更重要的是,这是奶奶想要的方式。

其实海葬的"费用"从来不止于钱。提前了解当地政策能少走弯路,比如有些城市对退役军人、劳模有额外补贴;选择集体活动比单独办理更经济;可降解骨灰盒既环保又省钱。但比起这些,更珍贵的是让逝者的心愿落地,让思念有了更轻盈的载体——就像那片海,看得见,摸得着,却永远不会被"占有"。如果你也在考虑海葬,不妨先打当地民政局电话问问,政策、流程、花费都说得很清楚,毕竟最好的告别,从来都不是用钱衡量的。

现在海葬需要费用吗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