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着母亲为父亲办理了海葬手续。江南的雨丝飘在民政局殡葬服务窗口的玻璃上,模糊了窗外新绿的柳枝,却让窗内那份《骨灰海葬申请登记表》显得格外清晰。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,父亲生前总说想把骨灰撒进太湖,说那里的水连着大运河,能看见故乡的桥影。如今真要践行这个约定,才发现海葬手续并没有想象中复杂,反而处处透着人文关怀的温度。
最初我们先通过苏州市殡葬管理处的热线咨询,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了整个流程。需要准备的材料其实很简单:逝者的火化证明、户口本、死亡证明,还有经办人(也就是我和母亲)的身份证。记得当时为了复印这些文件,我还跑了两趟打印店,母亲在一旁仔细地把每份材料按顺序整理好,说这是父亲最后的"证件",得郑重些。窗口的办事员是位戴眼镜的姑娘,看到我们带着骨灰盒,特意递来一次性手套,轻声说:"可以把骨灰先放在旁边的休息区,这里有软垫。"这个细节让原本沉重的氛围柔和了许多。
材料审核通过后,就进入预约登记环节。苏州的海葬服务每年会安排固定的出海时间,我们选了父亲节那天的班次。缴费时发现费用比预想中低很多,基本就是船只租赁和鲜花的成本价,工作人员说这是政府补贴后的惠民价格。拿到回执单的那天,母亲把它夹进了父亲的相册,说等出海那天要让父亲"看看"这个日子。等待的两个月里,我们收到了殡葬服务中心寄来的《海葬服务指南》,里面详细标注了集合地点、注意事项,甚至还有心理疏导热线的联系方式。

真正出海那天,太湖的晨雾还没散尽。三十多个家庭在码头集合,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小小的骨灰盒或骨灰袋。工作人员给每位家属发了黄色的菊花和蓝色的丝带,指引我们在签名墙上写下逝者的名字。当客轮缓缓驶离渔港,广播里响起舒缓的古筝曲,主持人用吴侬软语念着悼词:"愿太湖的水载着思念,流向星辰大海..."撒骨灰的环节很安静,母亲颤抖着将父亲的骨灰与花瓣混合,随着船舷边的滑道撒入水中。那一刻,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,像父亲生前常说的"碎金子铺成的路"。
返航时,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颁发了海葬纪念证,墨绿色的证书上烫着银色的浪花图案。母亲把证书紧紧贴在胸口,望着远处的湖岛轻声说:"这样挺好,以后想他了,就来湖边坐坐。"现在每次路过环太湖大道,我总会想起办理手续时那些温暖的瞬间:窗口姑娘递来的纸巾、指南册里夹着的花瓣书签、船长特意绕开鱼群的航线...这些细节让海葬这件事不再冰冷,反而成了生命最后的温柔仪式。如果家里有长辈也有此意愿,其实不用太过担心流程繁琐,苏州市的海葬服务从咨询到仪式都安排得很周到,就像用温情为逝者铺就的最后一段航程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