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父亲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说,他想回到大海的怀抱。作为一名老海军,他在黄海巡航了三十年,舰艏劈开的浪花是他最熟悉的伙伴。去年深秋,我带着他的骨灰盒,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一路向南,试图寻找那个能让灵魂安然栖居的蔚蓝角落。
渤海湾的清晨总带着薄雾,像一层朦胧的面纱。在大连老铁山附近的海域,我看到成群的斑头雁掠过波光粼粼的海面,远处的岛礁若隐若现。这里的海水呈现出深邃的靛蓝色,据说洋流会带着骨灰缓缓汇入北黄海。海风裹挟着松针的清香,让人想起父亲讲述的那些在威海卫过冬的往事。但当我触摸到微凉的海水时,忽然觉得这里的浪涛过于汹涌,似乎不适合安放沉静的思念。
向南行至青岛胶州湾,秋日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海面上,碎金般的光点随波荡漾。栈桥尽头的灯塔在午后投下长长的影子,远处的小青岛如同一颗绿宝石镶嵌在碧波中。这里的海水带着温润的质感,退潮时能看到滩涂上跳跃的弹涂鱼。租船出海那天,偶遇几位正在举行海葬仪式的家属,他们将洁白的花瓣撒向海中,菊花随着旋涡慢慢沉入深蓝。一位老人告诉我,这片海域自古就是“神仙窟宅”,秦始皇曾在此派徐福东渡,或许真的连通着另一个世界。
继续南下到厦门鼓浪屿附近,海水渐渐变成透亮的青绿色。清晨的环岛路总能看到晨泳的老人,他们说这里的洋流会带着思念流向台湾海峡。我在沙坡尾的老渔港看到归航的渔船,渔民们用海螺壳做成的风铃在风中叮当作响。租了艘小舢板出海时,船老大指着远处的白海豚保护区说,每年四月都会有成群的中华白海豚来此栖息。当我把父亲的部分骨灰撒入这片海域时,忽然有几只白鹭从头顶掠过,翅膀划破晨光的瞬间,仿佛看到父亲年轻时穿着白制服的模样。
最终在三亚亚龙湾的深海区完成了最后的告别。这里的海水像融化的蓝宝石,能见度达到惊人的二十米。潜水教练说,这片海域有完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,海龟会驮着思念游向深海。当骨灰伴着玫瑰花瓣沉入海中时,成群的热带鱼围拢过来,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彩虹般的光芒。父亲曾说南海的浪花是暖的,此刻我终于明白,那是因为这片海域永远涌动着生命的温度。
沿着海岸线一路走来,发现每个海域都有独特的温柔。渤海的雄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,黄海的温润记录着人文的底蕴,东海的灵动孕育着生命的活力,南海的澄澈象征着永恒的宁静。或许真正的优美,不在于海域本身的景致,而在于它能否承载生者对逝者最深切的怀念,能否让漂泊的灵魂找到最终的港湾。当夕阳将海面染成琥珀色时,我忽然懂得父亲为何眷恋大海——每一朵浪花都是生命的延续,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是永恒的呼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