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的清晨,我抱着父亲的骨灰盒站在码头,海风带着咸腥味掠过脸颊。这个陪伴父亲走过最后一程的杉木盒子,即将以特殊的方式完成它的使命。作为家里第一个决定采用海葬的人,我想把这段经历写下来,给同样选择让亲人回归大海的朋友们一点参考。
记得最初联系海葬服务机构时,工作人员特意提醒我选择可降解骨灰盒。父亲生前是老渔民,总说大海是最包容的归宿,所以我选了竹纤维材质的盒子,浅棕色的纹理里还能看见细小的竹节,像极了他手掌上的老茧。出发前三天,我按照指导将骨灰盒用软布包裹好,放进提前准备的防水布袋,里面还放了父亲最爱的那本《海错图》和一小袋故乡的泥土。

登船那天恰逢大潮,服务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蓝色绸带。当船行至指定海域,船长通过广播提示我们准备。解开布袋的瞬间,我突然发现竹盒侧面有个细微的机关——轻轻旋转底部的旋钮,盒身就会展开成花瓣状。工作人员说这是新型可降解设计,海水会在三个月内让竹纤维完全溶解,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。我蹲下身将盒子贴近海面,能感觉到海水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竹壁传过来,像是父亲从前拉着我的手那样温暖。

投放时要注意让盒子底部先接触水面,这样能避免骨灰被风浪吹散。看着竹盒带着淡蓝色的绸带缓缓下沉,阳光穿透海水在盒身上折射出流动的光斑,忽然想起父亲教我游泳时说的话:"人掉进海里别挣扎,放松身体就能浮起来。"此刻的海面上,十几只海鸥正围着船舷盘旋,它们洁白的翅膀在晨光中闪闪发亮,仿佛是来接引的使者。
返航途中,服务人员递给我一张印有经纬度的纪念卡。海风把船舷边的菊花瓣吹向远方,我突然明白海葬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开始。那些关于骨灰盒处理的细节——提前确认材质是否符合海事标准、检查盒身是否有易腐蚀的金属配件、投放时保持平稳的角度——此刻都化作了平静的回忆。当夕阳把海水染成琥珀色时,我把纪念卡轻轻放进贴身的口袋,那里还留着竹盒淡淡的清香,就像父亲从未离开过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