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清明前,我在八宝山殡仪馆的服务窗口前,第一次认真研究起骨灰撒海的价目表。玻璃柜台里的宣传册上印着渤海湾的航线图,蓝白相间的设计让这个沉重的话题有了一丝轻盈感。父亲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"把我撒在海里吧,省得占地方",当时只当是老人的玩笑话,直到真正面对这个选择,才发现这份决定里藏着两代人对生命不同的理解。
最初打电话咨询时,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了登记流程。需要携带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家属身份证,到指定的骨灰撒海服务站填写申请表。让我意外的是,整个登记过程不收取任何手续费,工作人员说这是政府鼓励生态安葬的惠民政策。真正产生费用的是后续的出海服务,这部分需要和合作的殡葬服务公司确认。
在服务站遇到的王阿姨给我看了她保存的缴费凭证,上面清晰列着每一项收费:骨灰专用降解容器180元,出海船舶租赁费按家属人数收取,每位200元左右,还有纪念证书和视频录制等可选服务。她特意强调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机构,去年她邻居图便宜找了私人船只,结果因手续不全耽误了出海时间。现在北京有三家官方合作单位,价格都是统一公示的,不会有隐形消费。
办理完所有手续那天,我坐在服务站外的长椅上翻看着撒海须知。原来每年3月到10月是适宜出海的季节,每个月农历初一十五前后会安排固定航次。工作人员说最近几年选择撒海的家庭越来越多,上个月刚有位老教授带着全家人参加集体撒海仪式,把父母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黄海。这些故事让我想起父亲总说的"从自然来,回自然去",或许真正的告别不是失去,而是换种方式的重逢。

登船那天的海风比想象中温和,二十多个家庭捧着洁白的骨灰盒站在甲板上。当工作人员将父亲的骨灰伴着菊花瓣撒向海面时,我突然理解了这种选择的深意。整个服务从登记到出海总共花费不到一千元,却让父亲的心愿有了安放之处。看着骨灰盒在海水中渐渐降解,像完成一场温柔的告别仪式,原来生命最体面的落幕,是回归天地间最辽阔的怀抱。如今每次路过海边,听着浪涛声就觉得父亲从未离开,那些曾经纠结的收费明细,早已化作对生命最朴素的敬畏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