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北京,老山骨灰堂前的玉兰花正悄悄绽放。我紧握着母亲的骨灰盒站在队伍里,盒身的温度透过棉布手套传来,像极了她生前总爱揣在兜里的暖手宝。这是我为母亲完成的最后一个心愿——参加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组织的骨灰海撒活动。

去年深秋母亲确诊肺癌晚期时,曾拉着我的手翻看老照片。相册里她二十岁在青岛海边的留影被摩挲得边角发白,"你看这浪花多干净,"她指着照片里翻涌的白浪,"以后就把我撒进这样的海里,省得占地方。"当时我只顾着抹眼泪,直到今年春天在八宝山殡仪馆服务大厅看到海撒宣传册,才真正读懂母亲那份通透的豁达。

在服务窗口办理手续时,工作人员递来的《海撒服务指南》让我悬着的心渐渐落地。不同于想象中冰冷的流程,指南里详细标注着从骨灰交接、船舶安排到纪念证书领取的每个环节。负责接待的王姐特意提醒我:"记得带件母亲生前喜欢的小物件,撒海时可以一起放进去。"这句话让我突然想起母亲绣了一半的十字绣——那只蓝白相间的海鸥,此刻正安静地躺在我的背包里。

登船那天恰逢谷雨,渤海湾的海面笼着薄雾。当"渤海福顺号"缓缓驶离天津港,甲板上三十多个家庭渐渐安静下来。工作人员轻声引导我们按顺序站到船尾,我打开骨灰盒的瞬间,海风突然掀起了裹着骨灰的丝绸袋。旁边的大叔默默递来密封夹,他布满褶皱的手上戴着枚褪色的海军徽章:"我老伴儿是潜艇兵,等这一天等了十年。"阳光穿透云层时,我把绣着海鸥的十字绣与骨灰一起撒向大海,丝线在风中展开的刹那,仿佛真的化作了一只展翅的鸟儿。

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骨灰海撒服务-1

返航途中,工作人员为每个家庭颁发了烫金的《骨灰海撒纪念证》。证书内页印着撒海坐标和当天的天气记录,背面烫金的海鸥图案让我想起母亲相册里的老照片。邻座的阿姨正用手机翻拍纪念证,屏幕上是她丈夫与孙子在海边的合影:"以后带小孙子来海边,就告诉他爷爷变成了浪花。"船舷边,几位家属自发将白色玫瑰花瓣撒向海面,花瓣随着波浪起伏,在阳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光芒。

如今我的书桌上摆着三样东西:母亲的纪念证、那枚未完成的十字绣剩下的线团,还有玻璃瓶里装着的渤海湾海水。每次擦拭纪念证上的海鸥图案,总会想起王姐说过的话:"海撒不是终点,是生命换了种方式延续。"或许就像母亲生前常哼唱的那首老歌:"每一朵浪花都有回家的方向",而大海,正是她选择的永恒港湾。

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骨灰海撒服务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