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拂过面颊,我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翻涌的浪花,手里捧着一个素雅的陶瓷罐。这是林叔的骨灰,他生前总说自己是大海的孩子,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驾着小船去近海钓鱼。我们正遵循他的遗愿,将他的骨灰撒入这片他深爱的蔚蓝。这场庄重的仪式让我明白,大海撒骨灰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,更藏着许多需要用心体会的讲究。
准备工作往往从尊重逝者遗愿开始。林叔三年前就写下遗嘱,特意注明要在退潮时分撒骨灰,他说这样能让生命的微粒随波逐流,去往更广阔的世界。我们提前联系了正规的海葬服务机构,他们会提供符合环保标准的可降解骨灰盒,还会协助办理海事部门的报备手续。出发前一天,家人用细棉布将骨灰分装成小袋,每个子女手里都能分到一份,这种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最后的告别中。
出海的时辰很有讲究。老人们常说要避开初一十五的大潮,选在晴朗无风的日子出海。我们特意挑了林叔生日那天,清晨五点从渔港出发,此时海面平静如镜,朝阳把海水染成温暖的金色。船长经验丰富,将船停在指定的禁渔区外,这里水深超过三十米,不会对近海生态造成影响。撒骨灰前,大家自发地静默三分钟,海风似乎也放慢了脚步,只有海鸥在远处低低盘旋。

撒放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温柔的仪式。堂姐先将花瓣撒入海中,粉白的玫瑰花瓣随着波浪轻轻起伏。我们按照长幼顺序,每人捧着一小袋骨灰,在心里默念着对林叔的祝福,然后缓缓将骨灰撒向海面。骨灰遇水后慢慢散开,像一群银色的小鱼游向深海。侄子突发奇想,把林叔生前最爱的口琴放入海中,那把黄铜口琴在阳光下闪着光,随着洋流漂向远方。此刻没有哭泣,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轻柔声响,仿佛是逝者在回应我们的思念。
返航时朝阳已经升得很高,甲板上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释然的微笑。林叔的女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玻璃瓶,装了一瓶海水带回去,她说要把这瓶海水放在书桌旁,就像父亲从未离开。海葬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三个月后可以申请海葬纪念证书,上面会刻有撒放的经纬度,未来想念的时候,还能通过卫星定位找到这片海域。
望着逐渐远去的蔚蓝,我忽然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让大海成为生命最后的归宿。海水承载着逝者的故事,也包容着生者的思念,那些关于大海撒骨灰的讲究,本质上都是对生命最温柔的敬畏。当骨灰融入海水的那一刻,不是终结而是新生,就像林叔曾经说过的:浪花会记得每一个热爱大海的人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