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初在殡仪馆咨询时,工作人员递来的价目表让我们有些意外。本市户籍居民申请海葬,不仅不需要支付骨灰撒海的基础费用,反而能领到一笔丧葬补贴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当地推行绿色殡葬的惠民政策,不过需要提前向民政部门提交申请,审核通过后由指定殡葬服务机构安排出海。但实际操作中仍有隐性支出:为了选择伯母生前喜欢的日出航线,我们额外支付了三百元的时段差价;家属乘坐的接驳船按人头收费,每位八十元;还有那个印着海浪纹的可降解骨灰盒,虽然工作人员说可以用普通纸盒代替,但我们还是选了这款定价一百八十元的纪念款。
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仪式筹备中的细节考量。殡葬服务公司提供的基础套餐里包含简单的告别仪式,但伯父坚持要加入伯母生前最爱的钢琴曲。联系了好几家机构,才找到愿意携带蓝牙音箱出海的船队,这项"个性化服务"加收了两百元。撒骨灰时使用的花瓣和菊花,工作人员建议从岸上花店购买更实惠,果然比船上提供的套餐节省了近一半费用。出海前一天,我特意去海鲜市场买了些伯母爱吃的海蛎子,在码头悄悄放生,这成了我们家族独有的告别仪式,没花什么钱,却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温度。
如今每次去海边散步,伯父总会带着那只装着仪式照片的防水相册。他常说,比起传统墓地每年的管理费,海葬确实减轻了经济负担,但更珍贵的是那份心灵的安宁。上个月帮邻居咨询海葬事宜时发现,不同城市的政策差异不小:有的沿海城市提供全程免费服务,甚至包括家属的往返交通;内陆城市则需要家属自行承担运输骨灰到港口的费用。但共同点是,随着绿色殡葬政策的推广,各地都在降低海葬的门槛,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预约排队的情况。
站在礁石上望着潮起潮落,我渐渐明白,海葬的费用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。那些为了让告别更有尊严而付出的心思,那些承载着思念的细节安排,远比价目表上的数字更值得铭记。就像伯母最终融入的那片海,看似平静无波,却藏着整个家族的深情与回忆。或许这就是海葬的真正意义——用最温柔的方式,让生命回归自然,也让思念获得永恒的安放之所。

去年深秋,我陪着伯父一家站在青岛港的码头边,看着工作人员将装着伯母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轻轻放入黄海。海鸥掠过时带起细碎的浪花,伯母生前最爱的《鼓浪屿之波》在海风里低回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关于海葬,我们之前有太多想当然的误解,尤其是在费用这个最实际的问题上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