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奶走的那个春天,衣柜最底层的木盒里躺着她写了十年的日记,最后一页用红笔圈着一句话:“死后把我撒进海里,跟着浪花看看年轻时没见过的远方。”作为家里最小的孙女,我接下了帮她完成遗愿的担子,却在最初连“海葬该去哪里办”都摸不着头脑。
起初我以为海葬只是把骨灰撒进海里就行,直到拨通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电话,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全国能办海葬的地方可不少,光沿海城市就有十几个,每个地方的流程和海域都有讲究呢。”她先给我讲了上海,说这里是国内最早开展海葬的城市,从1991年就开始规划指定海域了。“你知道吗?上海的海葬点在东海的长江口海域,那里水流稳定,远离航道,每年春秋两季会组织集体出海。”工作人员翻着资料说,现在上海的海葬早就实现了公益化,家属不用花一分钱,连骨灰盒都是可降解的淀粉材质,撒下去三个月就能完全融入海洋。我记着笔记,仿佛能想象出船载着逝者的骨灰驶向深海,白色的骨灰混着花瓣落入水中的样子。

后来我又联系了青岛的殡葬服务中心,接电话的李姐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,说话带着海风的爽朗。“我们青岛的海葬点在黄海中部,离石老人浴场不远,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都会组织公益海葬活动。”她告诉我,青岛的海葬有个特别的仪式,家属可以提前准备写着思念的卡片,撒骨灰时一起放入海中,“去年有个大爷给老伴写了首诗,撒下去的时候海鸥正好飞过,所有人都哭了,不是伤心的哭,是觉得老伴真的‘收到’了。”李姐还说,现在青岛对海葬家庭有补贴,除了免费提供船只和骨灰盒,家属还能领到一张“海洋纪念证书”,上面印着海葬的经纬度,“以后想她了,打开手机地图输入坐标,就能‘看看’她在的那片海。”

大连的海葬则让我感受到了北方城市的严谨。负责接待的王科长给我发了一份详细的流程图,从申请材料到登船流程写了整整三页。“我们的海葬点在渤海湾的老铁山水道附近,那里海水交换快,能让骨灰更快融入自然。”他说大连的海葬船都是专业改造的,船上有专门的告别厅,家属可以播放逝者生前喜欢的音乐,“上个月有个家庭带了台老收音机,放着逝者年轻时爱听的评书,船开的时候,阳光照在海面上,特别安静。”王科长还提到,大连从2018年就推行了“全程陪同”服务,从家属提交申请到海葬结束,会有专人对接,“有位阿姨眼睛不好,我们工作人员帮她填了所有表格,还提前带她去码头熟悉路线,就怕她到时候着急。”
最让我惊喜的是深圳的海葬。电话里的陈女士说,深圳的海葬点选在珠江口外的伶仃洋海域,“这里离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近,我们特别注重环保,骨灰里会混合特制的降解剂,三个月内就能完全分解成无害物质。”她告诉我,深圳的海葬还结合了当地的海洋文化,家属可以选择“珊瑚葬”——把骨灰混入特制的珊瑚礁基座,沉入海底后会慢慢成为珊瑚生长的温床,“去年有位海洋生物学家选择了这种方式,现在那片海域的珊瑚长得特别好,他的家人说,这是他‘换了种方式守护大海’。”

跑了大半个中国的咨询电话后,我最终帮奶奶选择了青岛的公益海葬。清明节那天,我们跟着船驶向黄海深处,工作人员轻声指导着撒骨灰的姿势,海风把奶奶最喜欢的茉莉花香味吹向远方。看着骨灰混着花瓣落入海中,慢慢与浪花融为一体,我突然明白奶奶说的“跟着浪花看远方”是什么意思——生命从自然中来,回到自然中去,而那些爱与思念,会像这片海一样,永远辽阔而温暖。如今再想起那段为奶奶奔波的日子,最想说的是:如果你也有亲人希望归于大海,别担心找不到方向,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畔,中国的许多沿海城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