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一开始我对“骨灰撒海”这事儿挺陌生的。去年冬天父亲走后,家里人围在一块儿商量后事,大哥突然提起父亲生前总说“等我走了,就把我撒进大海里,省得占地方,还能天天看浪花儿”。这话像颗石子儿落进平静的水里,我们几个儿女面面相觑——老一辈总讲究“入土为安”,真要把骨灰撒进海里,心里多少有点打鼓。

后来跑了好几趟殡仪馆,才慢慢把这事儿捋明白。原来骨灰撒海早就不是新鲜事了,这些年选这种方式的人越来越多,费用也分好几种情况。最让我意外的是“公益撒海”——完全免费!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说,这是政府鼓励的生态安葬方式,家属只需要承担骨灰盒的费用,大概三百多块,剩下的船只、燃油、工作人员服务全由财政补贴。不过公益撒海有固定时间,一般是每季度一次,家属得提前两个月预约,而且一艘船要坐二十多个家庭,仪式比较简单。

要是想更有仪式感,或者想选个对家里人有特殊意义的日子,就得选商业服务了。我当时问了两家机构,价格差得还挺大。基础套餐大概五千块,包含一艘能坐十个人的船,全程两小时,会绕着近海转一圈,工作人员会准备白色的菊花和一个纪念U盘,里面是撒海过程的照片和视频。贵一点的套餐要一万二,船更大,能坐二十人,还能定制航线,比如去父亲以前常去的青岛海域,船上会有牧师主持简短的告别仪式,结束后送一个用贝壳做的纪念盒,里面装着一点海水和细沙。

办理流程比想象中简单。先去殡仪馆的服务窗口填申请表,带上父亲的死亡证明、户口本,还有我们兄妹三人的身份证——因为需要所有直系亲属签字同意。工作人员会给一本手册,里面写着注意事项,比如撒海当天不能带金属物品,骨灰盒要提前换成可降解的材料。预约好时间后,会提前三天收到短信提醒,当天早上八点在码头集合,上船前要核对身份信息,然后工作人员会简单培训撒海的手势——“双手捧着骨灰盒,慢慢倾斜,让骨灰顺着海风飘进海里,别往下扔,要轻一点”。

骨灰撒海费用-1

上个月月初,我们终于陪父亲“出海”了。那天天气特别好,海面上飘着薄薄的雾,船开出去半小时后,雾散了,阳光洒在海面上,像撒了一层碎金子。工作人员把可降解的骨灰盒递给我时,我手有点抖,大哥拍了拍我的肩膀,说“爸等这一天等好久了”。骨灰撒进海里的那一刻,没有想象中的沉重,反而觉得心里松了口气——父亲终于回到了他最爱的地方,以后每次去海边,听着海浪声,就像他在跟我们说话。回来的路上,妹妹说“以后清明节不用再挤墓地了,带着束花来海边坐会儿,挺好”。

现在想想,选骨灰撒海不光是圆了父亲的心愿,也让我们对“离别”有了新的理解。以前总觉得“入土为安”是对逝者的尊重,现在才明白,真正的纪念从来不在形式,而在心里。而且算下来,不管是公益还是商业服务,费用都比买墓地便宜得多,还不用操心后续的维护,对环境也好。如果家里老人也有这样的想法,真的可以去了解一下,不用被传统观念束缚,毕竟最好的怀念,是让逝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“回家”。

骨灰撒海费用-2

骨灰撒海费用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