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国家对海葬的提倡,不是近几年才有的事。早在2016年,民政部就印发了《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把海葬、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作为重点推广方向。这些年各地也在跟进,比如北京从2009年就开始组织集体海葬,上海、广州等地还把海葬纳入“惠民殡葬”补贴范围——符合条件的家属不仅不用花钱,还能领到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补贴。工作人员跟我说,海葬的好处很实在:不用占用一寸土地,骨灰撒入大海后会自然降解,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;也省去了买墓地的费用,尤其现在城里墓地价格不低,这确实能减轻不少负担。爷爷一辈子节俭,要是知道自己的遗愿还能响应国家政策,估计会挺开心的。

决定按爷爷的遗愿办之后,我开始琢磨手续该怎么跑。一开始以为会很复杂,没想到实际办起来比想象中顺。第一步是联系正规的殡葬服务机构,每个城市基本都有专门负责海葬的部门,比如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、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,直接打电话或去现场咨询就行。工作人员会先让你填一张申请表,需要带的材料也不复杂:逝者的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、户口本(要能证明亲属关系的那几页)、经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,要是逝者有单位,可能还需要单位开的证明(不过现在很多地方简化了,这步可以提前问清楚)。

材料交上去后,接下来是选服务项目。海葬一般分“集体海葬”和“个性化海葬”两种。集体海葬是政府或机构组织的,通常几个月一次,家属统一乘船出海,仪式比较庄重,费用也低,很多地方甚至免费;个性化海葬则可以自己选时间,比如逝者生日、忌日,家属人数少一些,仪式流程也能商量着定,不过费用会高一点。我选的是集体海葬,想着人多一点,气氛不会太冷清。确定好服务后,工作人员会帮着处理骨灰——如果是火化后直接海葬,骨灰需要先装在可降解的骨灰盒里,这种盒子遇水会慢慢溶解,不会污染海洋;要是之前已经安葬在墓地,想迁出来海葬,还需要办理骨灰迁出手续,这个得提前跟墓地管理方沟通。

国家提倡海葬吗都需要什么手续呢-1

所有信息确认完,就等着出海那天了。出发前三天,工作人员会打电话提醒时间、地点,还有注意事项:比如当天要穿深色衣服,带好逝者的照片或遗物(可以在仪式上撒入大海),最好提前吃点东西,海上可能会晕船。我们那次是在天津港登船,船上有简单的告别仪式,工作人员会念悼词,家属可以献花、鞠躬,最后由家属或工作人员把骨灰撒进指定海域。仪式结束后,还会发一张“海葬纪念证”,上面有编号和撒海的经纬度,以后想缅怀,还能根据这个位置“云祭扫”。至于补贴,办完手续后拿着相关凭证去民政部门申请就行,我在山东这边,补贴是1000元,听上海的家属说他们那边能到2000元,具体金额得看当地政策。

现在每次想起爷爷,我都会打开手机里的“海葬纪念云平台”,看看那片他融入的海域。其实海葬从来不是“轻飘”的选择,反而是一种更开阔的告别——就像爷爷生前总说的“人来自自然,也该回归自然”。国家提倡海葬,说到底是希望我们换一种方式看待生死:不执着于墓碑的大小,而是让生命以更环保的形式延续。如果你身边也有亲人有这样的遗愿,不妨多了解一下,或许你会发现,这不仅是响应政策,更是对逝者最好的尊重。

爷爷走的那年冬天,我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写着他的遗愿:“身后事从简,若可行,愿骨灰撒向大海。”那会儿我心里挺矛盾的,总觉得传统土葬才算“入土为安”,把骨灰撒进海里,会不会显得太轻飘?直到去社区居委会咨询,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本《绿色殡葬服务指南》,我才慢慢明白,原来海葬早就是国家提倡的殡葬方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