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父亲第一次提出想海葬时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那天他坐在阳台藤椅上,手里摩挲着母亲生前最喜欢的贝壳摆件,望着远处江面轻声说:"等我走了,就把骨灰撒进大海吧,你妈一辈子爱水,这样我们也算陪着她了。"我当时没接话,转身进厨房倒水时,眼泪却不争气地掉了下来。
后来我悄悄问过小区里的张阿姨,她拍着大腿说:"傻孩子,哪能让老人海葬啊!老辈人都说骨灰入水就是无根漂萍,对子孙后代运势不好。"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,那段时间总失眠,梦见父亲的骨灰盒在浪里沉浮,惊醒时枕头都湿了一片。我开始偷偷查资料,发现关于海葬影响子女的说法,大多来自旧时候"入土为安"的传统观念,并没有实际依据。
去年春天参加了一场公益海葬仪式,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。那天清晨的海边飘着细雨,二十多个家庭捧着洁白的骨灰坛,随着舒缓的哀乐走向码头。当花瓣与骨灰一同撒向大海时,一位白发阿姨突然笑了:"老伴儿你看,这浪花多像你年轻时带我去青岛看的海啊。"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真正的缅怀从不在形式,父亲常说人就像江水,从源头来,到大海去,循环往复才是自然。

现在父亲的书桌抽屉里,还放着他选好的海葬申请单。上个月整理旧物时,发现母亲日记里写着:"如果有来生,想做条鱼,在海里自由自在游。"原来两位老人早就心照不宣。我把申请单仔细收好,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担忧,渐渐化作温暖的念想。或许所谓的"不好",只是我们对未知的恐惧,当爱与思念融入自然,生命便以另一种方式延续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