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奶走的那天,天很蓝,像她年轻时总挂在嘴边的那片海。她八十七岁,走得很安详,只是临终前攥着我的手说:“别给我立碑,我想回海里去,跟你爷爷当年开船去过的那些地方作伴。”奶奶和爷爷都是老渔民,一辈子在海上讨生活,大海是他们的根。处理完奶奶的后事,我和爸妈坐在空荡荡的老屋里,第一次认真说起“海葬”这回事。

起初以为海葬会很贵,毕竟是“把骨灰撒进大海”,听起来带着点仪式感的郑重。我先给社区的殡葬服务站打了电话,接电话的张姐声音很温和:“现在选海葬的家庭不少,你们先别担心费用,我给你说说具体都包含啥。”她告诉我,海葬的费用不是一笔笼统的数字,得拆开来看。最基础的是骨灰处理,奶奶火化后,骨灰需要装在可降解的骨灰盒里——这种盒子用淀粉基材料做的,三个月就能在海水中完全分解,不会污染海洋,这个盒子单独算,300到500元不等,看大小和材质。然后是基础服务费,包括海葬证明办理、骨灰交接、后续的海葬证发放,这部分大概1500到2000元,不同机构收费有点浮动,但差不太多。

接着是出海的费用。张姐说,海葬一般是集体出海,一艘船能载20到30个家庭,这样平摊下来成本低。“你们要是想跟着出海送最后一程,每个人需要交100到150元的乘船费,包括往返船票和船上的简单仪式用品,比如鲜花、祈福卡。”她顿了顿补充,“要是不想集体出海,想单独包船,那费用就高了,一条小船包半天,从码头到指定海域再回来,至少得5000元起,还得提前半个月预约。”我记着笔记,心里大概有了数:如果选集体海葬,我们一家三口跟着出海,基础服务+骨灰盒+乘船费,加起来差不多2500到3000元。

海葬费用大概是多少 亡故-1

后来我又查了不同地区的情况,发现费用差异还挺大。比如北京、上海这些大城市,政府有统一组织的公益海葬,每个季度固定时间出海,家属基本不用花钱,连骨灰盒和乘船费都由民政部门补贴,只要提前申请排队就行。但我们在南方的小城,没有这样的公益项目,只能联系私人殡葬公司,费用确实比大城市高一些。不过张姐说,我们当地民政局有殡葬改革补贴,只要是本地户籍,选择海葬的家庭能领2000元补贴,拿着海葬证明和户口本去申请,一个月左右就能到账。“相当于你们实际花的钱,可能就几百块到一千出头。”她这话让我心里松了口气,原来政策上还有这样的支持。

其实比起费用,更让我们在意的是奶奶的心愿。我翻出爷爷当年的老照片,他站在渔船甲板上,背后是翻涌的浪花。奶奶总说,大海是活的,会带着她的思念漂到爷爷去过的地方。我们最终选了集体海葬,约在半个月后的大潮日。那天出海时,海风很轻,船开到指定海域,工作人员把奶奶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,骨灰盒遇水慢慢变软,像一片云融进了蓝色里。我想起张姐说的那句话:“费用是数字,但大海记得每一个回家的人。”现在再想起奶奶,好像她真的变成了海风,偶尔掠过窗边时,带着淡淡的咸,那是家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