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着伯父完成了奶奶的海葬仪式。作为土生土长的丹东人,奶奶生前总说想回到鸭绿江口那片她年轻时赶过海的地方。起初全家对海葬充满陌生,直到真正经历过才明白,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,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温柔告别。

记得办理手续时,我们先联系了丹东市殡仪馆的海葬服务专线。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了所需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家属身份证,以及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申请书。考虑到奶奶生前喜欢水仙,我们特意询问能否携带鲜花,得到了肯定答复——只要是不含塑料包装的天然花卉都可以。整个准备过程比想象中简单,殡仪馆还提供了免费的可降解骨灰盒,淡蓝色的盒子上印着海浪纹样,意外地让人感到平静。

丹东海葬的流程是怎样的-1

约定的海葬日是个晴朗的周三。清晨六点半,我们和其他五个家庭在浪头港集合。码头停着一艘白色的专用海葬船,船身写着“生命之舟”四个金色大字。工作人员给每位家属发了白色的菊花和简易的祈福卡,一位戴眼镜的女引导员轻声说:“等会儿撒骨灰时请顺着风向,让花瓣先落入海里。”船舱里准备了饮用水和休息区,墙上挂着丹东海域图,标记着我们即将前往的北纬39度海域——那里水流平稳,是指定的海葬区域。

当船驶离港口半小时后,广播里响起了舒缓的钢琴曲。工作人员组织大家到甲板集合,先进行了简短的默哀仪式。看着海鸥在船尾盘旋,远处的丹东港渐渐变成模糊的轮廓,我突然理解了奶奶为何选择这里——海天相接处的辽阔,确实比方寸墓地更让人感到释然。轮到我们家时,伯父抱着骨灰盒走到船舷边,我和堂妹将花瓣撒向海面。随着灰白色的骨灰融入碧绿的海水,奶奶真的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她眷恋的大海。

返航途中,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放了海葬证书和纪念光盘。证书上烫金的文字写着“魂归大海,精神永存”,光盘里记录了整个仪式的过程。邻座的阿姨抹着眼泪却带着微笑:“我先生是老海军,这样的结局他肯定满意。”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脸颊,我想起奶奶常说的话:“人从自然来,回自然去。”如今站在丹东的海岸线上眺望,每当看到归航的渔船,就觉得那浪花里藏着奶奶温柔的目光。

丹东海葬的流程是怎样的-2

如果你也在考虑为逝去的亲人选择海葬,不妨提前到丹东市殡葬服务中心了解详细流程。建议避开夏季台风期,春秋两季的海风最为宜人。记得多准备几包纸巾,不是因为悲伤,而是当看到骨灰化作银鱼般的光点融入大海时,你会忍不住为这份自由落泪。生命的告别从来不是终点,那些与逝者相关的记忆,会像丹东的潮汐一样,永远在心底温柔起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