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天,爷爷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:"等我走了,别买墓地,把我撒进海里吧。你奶奶一辈子喜欢看海,当年在塘沽码头送我出海当水手,她说大海是活的,能带着思念走很远。"那时我才第一次认真想,天津的海葬地点到底在哪里?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,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慢慢发芽,直到我陪着爷爷走进民政局的殡葬服务大厅。
那天民政大厅人不多,靠窗的长椅上坐着几位和爷爷年纪相仿的老人,手里都捏着折叠的申请表。负责接待的王姐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,说话带着天津人特有的爽朗:"大爷您这想法好啊,现在政策鼓励生态安葬,海葬不仅省钱,还能给子孙后代留片干净地儿。"爷爷颤巍巍地问:"那具体往哪片海撒啊?我得知道以后去看奶奶,在哪儿跟她'碰面'。"王姐笑着递过一杯热水:"您放心,咱天津海葬有指定的海域,都是经过生态评估的,既不影响海洋环境,又能让家属心里有个念想。"
后来跟着王姐去参加海葬宣讲会,才知道这"指定海域"背后有不少讲究。主讲的李科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指着墙上的地图说:"咱们天津的海葬船都是从天津港东疆港区的专用码头出发,往东南方向航行大概两个小时,到渤海湾中部的一片特定生态海域。这片海域水深适中,洋流稳定,浮游生物丰富,既能让骨灰自然降解,又不会破坏海洋生态。"他顿了顿,拿出一张卫星图:"具体坐标是北纬38度45分至38度55分,东经118度30分至118度40分之间,每次出海都有海事部门导航,绝对不会偏离安全区。"后排有位阿姨问:"那我们能自己去那片海看看吗?"李科长摇摇头:"这片海域是民政部门和海洋局共同划定的殡葬专用区,不对外开放游览,主要是为了保护家属隐私,也避免无关船只干扰仪式。"

真正踏上海葬船是在七月初,那天早上雾很大,码头上停着一艘白色的中型客船,船身上写着"渤海安魂号"。同船的有二十多个家庭,大多是像我们这样陪着长辈来完成心愿的。开船前,船长用喇叭喊:"各位家属注意,今天风浪小,航程约120分钟,到达指定海域后会有广播通知。"我扶着爷爷站在甲板上,看着海鸥跟着船尾飞,他忽然说:"你奶奶要是在,肯定爱极了这景象。"旁边一位抱着骨灰盒的大叔接话:"我爸也是老水手,一辈子跟海打交道,说死后回海里,才算真正'靠岸'。"
船行到后半程,雾散了,天蓝得透亮。广播里传来李科长的声音:"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渤海湾海葬专用海域,请各家庭到二层甲板集合。"甲板上早摆好了不锈钢的撒骨灰台,每个台前站着一位穿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。轮到我们时,爷爷把骨灰盒递给我,盒子很轻,像捧着一捧晒干的海盐。工作人员指导我将骨灰缓缓倒入撒放漏斗,随着"一、二、三"的口令,骨灰混着花瓣落入海中,瞬间被碧绿的海浪卷走,连一丝痕迹都没留下。爷爷忽然笑了:"你看,大海真把他接走了。"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所谓的"地点"从来不是具体的坐标,而是海浪翻涌时,心里那片永远柔软的地方。
回来的路上,王姐递给我们一张"海葬纪念证",上面印着海域坐标和日期。爷爷把证小心翼翼地夹进相册,和奶奶那张泛黄的码头老照片放在一起。现在再有人问我"天津海葬地点在哪",我总会想起那个雾散天蓝的上午,想起渤海湾里那片包容的海域——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,更是无数家庭让思念远航的起点,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的温柔怀抱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