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亲走的那个清晨,窗台上的茉莉花正开得热闹。整理遗物时,我在她的病历本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用钢笔写着:"身后事从简,撒向渤海湾,不占一寸土。"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我只在新闻里听过骨灰撒海,真正要办理时才发现,这项推行了二十多年的政策早已形成完善的体系。
带着母亲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,我先去了户籍所在的街道办事处。民政科的王大姐递来一杯热茶,拿出厚厚的《北京市骨灰海撒服务指南》。原来从2019年起,北京就将骨灰撒海纳入基本殡葬服务保障项目,不仅全程免费,还能领取4000元的生态安葬补贴。她指着流程图告诉我,需要先在殡仪馆办理骨灰寄存,然后通过"北京市殡葬服务管理平台"在线预约,审核通过后会收到短信通知具体的登船时间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手续的便捷程度。原本以为需要跑多个部门,实际只需在殡仪馆一站式完成。工作人员会提供专用的可降解骨灰盒,比传统骨灰盒轻了许多,上面还能刻字留念。在等待审核的日子里,我按照母亲的遗愿,去潘家园旧货市场淘了个小小的青花瓷瓶,准备装一捧骨灰回家留作纪念。殡仪馆的师傅说这很常见,他们会帮忙预留部分骨灰,用密封袋妥善装好。
撒海仪式定在一个晴朗的周三。我们跟着引导车来到天津港码头,白色的海撒专用船已经停靠在岸边。同行的还有另外七个家庭,大家默契地保持着安静。工作人员先进行了简短的集体告别仪式,然后按家庭顺序登船。当母亲的骨灰随着花瓣落入海面时,成群的海鸥突然从船舷掠过,阳光洒在粼粼波光上,像极了母亲年轻时最喜欢的那块真丝方巾。
回来的路上,我翻看王大姐给的政策手册,才知道北京每年有近两千个家庭选择海撒。从1994年首次组织海撒至今,已有超过五万份骨灰融入渤海湾。这些年政策一直在优化,现在不仅可以自主选择撒海区域,还能申请视频记录服务。最让我暖心的是,每年清明节,殡仪馆都会组织家属代表参加集体追思会,在海边放置鲜花和漂流瓶。
办理完所有手续后,我用补贴款给母亲生前常去的老年活动中心买了台新的麻将桌。看着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的笑脸,突然明白母亲选择海撒的深意——生命最好的延续,不是占据一方土地,而是把爱留在人间。如今每当路过什刹海,看着夕阳下的水波荡漾,就觉得母亲从未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