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阳光透过铁栅栏,给八宝山殡仪馆的灰砖外墙镀上一层柔光。我握着铜制钥匙串走过梧桐道,金属碰撞声在寂静的庭院里格外清晰。在这里工作十五年,我早已熟悉每块地砖的温度,就像熟悉掌心的纹路。

从正门进入后,迎面是座汉白玉照壁,"生命永恒"四个金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。向左转是肃穆的告别区,十二间告别厅按《千字文》排序,"天地玄黄"厅最大,能容纳三百人,最后一次见它满座是去年深秋,一位老院士的追悼会。右侧长廊连接着家属休息区,米白色沙发总是铺着干净的蓝格子布,饮水机旁永远备着纸杯和温热的姜茶。

穿过中央花园的银杏林,就到了火化区。八座火化炉整齐排列,操作间的玻璃窗擦得一尘不染。王师傅总说这里的温度比别处高两度,不单是炉火的缘故。我见过最久的等待是在三号炉前,一位白发老人守着瓷坛坐了整夜,直到第一缕晨光爬上他肩头才缓缓起身。

最后方的骨灰寄存楼藏在竹林深处,电梯按钮旁贴着"轻声慢步"的提示。三楼主通道尽头有扇小窗,晴天时能看见西山轮廓。上周有位母亲来取儿子的骨灰,在窗前站了很久,说要让孩子再看看北京的秋天。我悄悄把窗台上的积灰擦干净,让那抹远山的轮廓更清晰些。

八宝山殡仪馆布局图-1

每天傍晚锁门时,我都会绕着整个园区走一圈。看着告别厅的灯次第熄灭,听着竹林里的风声渐渐温柔,这座承载着无数故事的院落,在暮色中显出别样的安宁。有人说这里是终点,可我总觉得,那些精心修剪的松柏,那些按时开放的月季,都在诉说着关于延续的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