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父亲在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说,他想回到大海的怀抱。作为老海军的他,一生与海为伴,这个遗愿让我开始四处打听海葬服务的消息。在民政局的推荐名单里,"彼岸海葬服务中心"这几个字格外显眼,后来才知道,这是本地唯一一家由退役军人事务局监管的专业海葬服务机构。

按照导航提示,我在一个周末的清晨出发。车子驶过滨海大道时,远远就能看见海岸线勾勒出的温柔弧线。服务中心藏在一片樟树林后的建筑群里,门口没有醒目的招牌,只有一块刻着"归航"二字的青石板,倒像是父亲常去的老茶馆。推开玻璃门,前台大姐递来一杯温热的姜茶,说很多家属来得早,总带着一身寒气。墙上的照片墙里,有穿军装的老人对着浪花敬礼,有孩童把花瓣撒向海面,每一张照片都带着平静的力量。

负责接待我的是李主任,他在这个行业做了十五年。当我说出父亲曾是护卫舰舰长时,他从抽屉里翻出一本泛黄的登记册,指着某一页说:"2018年有位驱逐舰政委也选择了这里,家属说每次起风时,总能听见海浪里有军号声。"这句话突然让我红了眼眶。他没有急着介绍服务流程,而是先带我看了休息室里的沙盘模型——蓝色的亚克力板模拟着渤海湾的洋流,白色磁钉标记着不同季节的安葬点位。"老爷子喜欢热闹的话,我们选春夏的南风航线,能看见海鸥伴飞;要是偏爱安静,秋冬的北风航线会经过无人岛礁。"李主任用手指划过模型上的航线,像在规划一场远行。

彼岸海葬服务中心地址-1

办理手续那天,我特意带上父亲的旧海图。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帮我把海图扫描成电子版,说会在骨灰盒里放一份微缩复印件。"这是老水兵的航线图,得让它陪着老爷子。"负责出航调度的张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说。他掀开仓库的帆布,露出几排整齐的环保骨灰罐,每个罐子上都系着不同颜色的丝带。"蓝色是海军家属,黄色是教师,绿色是医护人员..."他指着角落里的木工台,几位师傅正在雕刻小木船,说是要送给每位家属做纪念。

彼岸海葬服务中心地址-2

真正出海那天是个晴天,二十多个家庭分乘两艘游艇。当父亲的骨灰伴着白菊落入海面时,我突然想起他教我游泳时说的话:"别怕沉下去,海水会托着你。"返航途中,李主任递给我一个密封瓶,里面装着海水和细沙。"这是今天的北纬38度15分,留个念想。"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,我看见其他家属有的在拍照,有的在低声交谈,没有人哭泣,倒像是完成了一场温柔的告别。

现在每次路过滨海大道,我都会不自觉地望向樟树林的方向。那里不仅有父亲最后的航线,还有一群人在用温柔的方式,守护着生命最后的尊严。如果你也在寻找这样的归处,不妨沿着海岸线向西,在第三个红绿灯右转,穿过那片樟树林,就能看见那块写着"归航"的青石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