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父亲在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说,他想回到大海的怀抱。这个在天津港当了一辈子水手的老人,终究还是念着那片承载了他青春的蔚蓝。料理完后事,我开始着手办理海撒预约,这段看似沉重的旅程,却让我在冰冷的流程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。
最初以为海撒预约会很复杂,毕竟涉及到逝者身后事的诸多细节。我先通过天津市殡葬事业管理处的官网查询,发现首页就有"骨灰海撒服务"的专栏,里面详细列出了预约流程和所需材料。后来拨通咨询电话时,听筒那头传来的不是刻板的官方腔调,而是一位大姐温和的声音,她耐心解释道:"海撒是公益项目,不收取费用,您只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证明就行。"这句话让悬着的心安定了不少。

准备材料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。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家属身份证及户口本复印件,还有一份由全体直系亲属签字的海撒申请书。记得填写申请表时,有一栏是"撒海日期偏好",我选了父亲生前最爱的五月,那时渤海湾的海水刚刚回暖,应该会像他年轻时出海的每个清晨一样明媚。工作人员告诉我,预约成功后会提前一周电话确认,还会发放一本纪念册,里面可以存放逝者的照片和生前语录。

今年五月的清晨,我们在天津港客运站集合。同船的还有另外五个家庭,大家虽然素不相识,却因相似的选择有了默契的沉默。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坠入海面,海鸥在船头盘旋,我突然理解了父亲的选择——大海的辽阔能包容所有思念,浪花的絮语是永恒的陪伴。返航时,工作人员递给我们每人一瓶封装好的海水和一枚海螺,说这是"大海的回赠",那一刻,眼眶里的泪水终于有了温度。
现在每次路过海边,我都会想起那个平静的清晨。天津海撒预约的整个过程,从线上咨询到线下办理,没有想象中的繁琐,反而处处透着人文关怀。那些曾经让我忐忑的流程细节,在专业人员的指引下变得清晰明了。或许对于逝者而言,最好的告别不是墓碑上冰冷的名字,而是化作大海里自由的浪花,而这份温柔的约定,值得被更多人知晓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