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着父亲的骨灰完成了他生前念叨了半辈子的心愿——回归大海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父亲总说自己是运河边长大的孩子,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。办理海葬的过程比想象中更温暖,也让我对这种绿色殡葬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最初动念是在父亲临终前三个月。那天他躺在病床上,拉着我的手说想选海葬,说这样既不占土地,以后我们想他了,去海边走走就好。我一边抹眼泪一边点头,心里却完全没头绪:北京的海葬该找谁办?需要准备什么手续?后来才知道,北京市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骨灰海撒服务,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,全程公益惠民。
记得第一次去位于东郊殡仪馆的海葬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递来的不是冰冷的表格,而是一杯热茶。墙上挂着渤海湾的航线图,标注着几个固定的撒海区域,最远的一处离天津港约90海里。办理手续比想象中简单:带着父亲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家属身份证,填了申请表,选了集体撒海的日期。工作人员特意提醒,每年3到10月是海葬旺季,建议提前两个月预约。考虑到父亲生前喜欢安静,我们选了工作日的班次,每艘船大概承载80位家属,既能保证仪式的庄重,又不会太拥挤。

出海那天是个晴朗的秋日,我们凌晨五点就到了码头。家属们穿着深色衣服,彼此间默契地保持着安静。当白色的海鸥号客轮缓缓驶离港口,甲板上渐渐响起低低的啜泣声。航程约两小时,工作人员全程引导,先是播放了缅怀视频,然后由家属代表宣读悼词。到了指定海域,广播里传来《安魂曲》的旋律,工作人员按顺序叫号,我们捧着父亲的骨灰盒走到撒放平台。特制的降解骨灰坛接触海水的瞬间就开始融化,灰白色的骨灰随着浪花渐渐散开,像一群银色的小鱼游向深海。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了父亲的选择——大海的辽阔,或许真的能消解死亡带来的沉重。
返航时,工作人员给每位家属发了一本纪念册,里面有撒海证书和航程照片。现在每次去颐和园昆明湖散步,看着湖面波光粼粼,总觉得父亲就在某个角落望着我们。后来才知道,北京市对选择海葬的家庭还有生态安葬补贴,我们办理完手续后,很快就收到了2000元的补助款。更让人暖心的是,每年清明前夕,民政部门还会组织集体追思活动,在陆地设立纪念碑,刻上所有海葬逝者的名字,让家属有个可以寄托哀思的地方。
这场跨越渤海湾的送别,让我真切感受到殡葬改革的温度。当传统的土葬观念遇上土地资源的约束,海葬不仅是一种环保选择,更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归宿的新思考。如今父亲的骨灰已化作渤海的浪花,而那些办理海葬过程中遇到的温暖细节,就像海岸线上的灯塔,在记忆里永远明亮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