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婆走的那个清晨,窗台上的茉莉花刚好开了第一朵。整理遗物时,我在她压箱底的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剪报,上面是二十年前关于骨灰海葬的报道,边角处有她用铅笔写的小字:"归于大海,自由。"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这场关于告别的仪式,早该循着她的心愿来安排。
最初联系殡仪馆时,我心里揣着忐忑。总觉得这样特殊的安葬方式会花费不菲,毕竟在传统观念里,殡葬相关的开销往往是笔沉重的负担。接待我的王姐却笑着递来一份价目表:"现在政府鼓励生态安葬,海葬的基础费用其实很亲民。"她指着表格上的数字解释,基础服务包括骨灰盒降解处理、专用船舶运输、集体告别仪式等,市区的殡仪馆报价大多在一千五百元到三千元之间,具体要看选择的服务套餐。
真正开始办理手续后,我才发现费用构成比想象中透明。比如骨灰盒,殡仪馆提供两种选择:一种是政府统一采购的可降解骨灰坛,材质是淀粉基塑料,遇水三个月就能自然分解,这项是免费的;另一种是家属自选的环保 urn,价格从两百元到八百元不等,我选了个刻着海浪纹路的陶瓷款,想着外婆年轻时总说喜欢听浪声。船舶运输费按参与人数收取,每位家属一百元,包含往返船票和简餐,这点比自驾去远郊墓园要省心不少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补贴政策。在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办理手续时,工作人员告诉我,本市户籍居民选择海葬可申请两千元的生态安葬补贴,需要提供逝者身份证、火化证明和海葬服务协议。提交材料后的第三个工作日,补贴就打到了银行卡上。算下来,扣除补贴后实际支出不足千元,比传统墓葬节省了近十万元。邻居张阿姨听说后特意来打听,原来她父亲三年前选择树葬时也领过补贴,只是当时宣传不多,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惠民政策。

海葬那天是个晴朗的秋日,我们一行八位家属登上了专用海葬船。当工作人员将盛着外婆骨灰的降解盒缓缓放入海中,看着那抹白色渐渐融入蔚蓝,我忽然理解了她笔记本里"自由"二字的深意。回程的船上,同船的李叔聊起费用,他给父亲办海葬时额外请了摄影师跟拍,多花了五百元,但看到视频里父亲的骨灰随浪花远去的画面,觉得这笔钱花得值。王姐后来告诉我,现在还有家属选择在仪式上播放逝者生前喜欢的音乐,或是投放鲜花瓣,这些个性化服务大多是几百元的附加项,丰俭由人。
经历过这一切,我才明白海葬的费用远非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。那些关于"天价殡葬"的传闻,更多源于传统墓葬中墓地、石材等附加消费。而海葬这种回归自然的方式,不仅减轻了环境负担,更让殡葬成本回归理性。如今每次去海边,看着潮起潮落,我总会想起外婆笔记本里的那句话。或许真正的永恒,从来不是用金钱堆砌的墓碑,而是融入自然的安宁与自由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