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父亲在病床上握着我的手说想回到大海的怀抱。作为老渔民的儿子,我知道这是他对生命最后的眷恋。从那时起,我开始摸索海葬预约的每一个环节,希望用最妥帖的方式完成他的心愿。现在回想整个过程,那些曾让我辗转难眠的细节,其实藏着许多温暖的指引。
最初我以为海葬预约会很复杂,直到拨通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电话。工作人员温和的声音驱散了我的焦虑,她详细介绍了两种预约途径:既可以通过市殡葬服务中心官网在线提交申请,也能带着相关证件到各区的殡葬服务站现场办理。考虑到父亲的户籍在滨海区,我选择了后者。记得那天阳光很好,服务站的玻璃窗擦得透亮,墙上挂着的海葬流程图解简单明了,穿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递来的申请表格上,每一项都标注着填写说明。
准备材料时我曾犯过粗心的错误。原以为只要带逝者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就行,到了现场才知道还需要亲属关系证明。好在工作人员提醒可以通过"皖事通"APP在线调取电子亲属关系证明,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。这里想特别提醒大家,不同城市的材料要求可能略有差异,比如有些地区需要提供火化证明原件,建议提前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确认清楚。我当时还顺便咨询了骨灰盒的相关事宜,得知服务机构会提供可降解的专用骨灰容器,家属也可以自带符合环保标准的骨灰袋。
预约成功后会收到一份详细的通知单,上面写着集合时间、登船地点和注意事项。我们选择的是季度集体海葬,比单独预约更节省费用,也能与其他家庭相互慰藉。仪式当天清晨,殡葬服务车准时停在指定地点,工作人员帮我们把鲜花和骨灰盒小心安放好。船行至指定海域时,主持人用温和的语调引导大家默哀,海鸥在船头盘旋的身影,让整个仪式多了份自然的诗意。当可降解骨灰盒随着花瓣缓缓沉入湛蓝的海水,我忽然理解了父亲为何偏爱这片大海——那是生命最温柔的回归。

如今手机里还存着海葬服务中心发来的纪念短信,每年忌日都会收到温馨的祭扫提醒。其实海葬预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,就像父亲常说的,生命的终点不是告别,而是换种方式陪伴。如果你也正在为家人规划这样的身后事,不妨先从当地殡葬服务机构的咨询电话开始,那些专业而有温度的指引,会让这段特殊的旅程变得从容许多。毕竟对逝者最好的告慰,就是让他们的心愿在我们手中温柔落地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