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着伯父一家办理伯母的海撒手续,原本以为会是沉重压抑的过程,却在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,感受到了生命最后的体面与安宁。如今回想起来,整个流程就像一场温柔的告别仪式,让逝者以最自然的方式回归大海。
办理海撒的第一步是提前咨询与材料准备。我们先通过北京市殡葬管理服务热线预约了线下咨询,在位于东郊殡仪馆的海撒服务窗口,工作人员递来的流程图解详细列出了所需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骨灰寄存证,以及经办人身份证和户口本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逝者生前未留下书面意愿,还需所有直系亲属签署同意书。记得当时工作人员特意提醒我们,骨灰盒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保留,若选择不保留,殡仪馆会提供可降解的专用骨灰袋,这让我们对海撒的环保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材料审核通过后就进入预约排期阶段。北京的海撒服务每年安排在春秋两季,每次出海会根据人数分批次进行。我们选择了四月的第二批,预约成功后收到了包含登船时间、码头地址和注意事项的确认短信。工作人员特意电话告知,出海当天需携带骨灰和所有原件材料,建议提前一小时到达码头办理登船手续。等待的日子里,我陪着伯父整理伯母的遗物,将她最爱的那枚玉兰胸针小心放进纪念盒,准备在海撒时一同放入海中。
出海仪式当天的场景至今清晰如昨。清晨六点半的天津港码头已有不少家庭等候,每个人手中都捧着或方或圆的骨灰盒,脸上虽有戚容却都带着平静。工作人员会给每个家庭分发黄色的鲜花和纪念卡片,登船后引导大家到指定区域就座。当客轮缓缓驶离港口,广播里播放着舒缓的轻音乐,志愿者轻声讲解着渤海湾的生态环境,说这里的海水深度适宜,每年都会有成群的海鸥来此栖息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撒放仪式环节。当船行至指定海域,船长鸣响三声汽笛,全体人员起立默哀。工作人员按预约顺序引导家属来到船尾甲板,将骨灰缓缓倒入专用撒放装置。看着白色的骨灰混着五彩花瓣落入湛蓝的海水中,渐渐与浪花融为一体,伯父颤抖着说:"你伯母一辈子爱干净,这样真好。"那一刻,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,只有海风轻拂脸颊的温柔触感,仿佛逝者真的化作了自由的浪花。返航途中,工作人员为每个家庭颁发了烫金的海撒证书,证书背面印着那片海域的经纬度,成为永恒的思念坐标。

如今每当路过海边,伯父总会拿出那张海撒证书,说伯母变成了最广阔的存在。亲历过整个流程才明白,海撒不仅是一种殡葬方式,更是一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礼赞。从材料准备时的耐心指导,到仪式过程中的细致安排,再到后续的纪念服务,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。这种将思念融入自然的方式,让告别少了几分沉重,多了些许释然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