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记得爷爷走的那年春天,他躺在病床上,拉着我的手轻声说:“等我走了,把我撒进海里吧。”他年轻时是渔民,一辈子和大海打交道,总说大海是最包容的地方。可真到他离开后,我们一家人却犯了难——爷爷的骨灰暂时安放在殡仪馆的骨灰堂,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完成他的心愿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海葬这件事,比我们想的要简单得多。
其实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,对“逝世后几年可以海葬”有误解。去年秋天,我专门去民政局咨询,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海葬没有时间限制,随时都可以。”无论是刚火化完的骨灰,还是已经存放了几年的,只要家属商量一致,就能申请。就像我家,爷爷的骨灰在骨灰堂放了两年,今年春天我们终于下定决心,联系了殡葬服务中心,从提交材料到确定日期,前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月。
准备海葬的过程,比想象中更温暖。我们按照要求准备了爷爷的火化证明、家属身份证,还有一张他生前最喜欢的照片——照片里他站在船头,海风掀起他的衣角,笑得满脸皱纹。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很耐心,告诉我们可以自带鲜花,也可以选择集体海葬或单独海葬。我们选了集体海葬,那天有十几户家庭一起出海,大家虽然素不相识,却因为相似的心情,彼此多了份默契。船开到指定海域时,广播里放着舒缓的音乐,我们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,看着它们随着浪花慢慢散开,就像爷爷真的回到了他最爱的地方。
现在每次去海边,我都会想起爷爷。海葬不仅让他回归了自然,也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心里更踏实。以前总觉得骨灰存着才是“念想”,后来发现,真正的念想从来不在骨灰盒里,而在那些和爷爷有关的记忆里——他教我钓鱼时说“耐心比力气重要”,他给我讲海上故事时眼里的光,还有他临终前那句“大海会记得我”。大海成了我们和爷爷之间最特别的连接,每一朵浪花,都像他在对我们笑。

其实海葬的意义,远不止“环保”那么简单。它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,让逝者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骨灰盒里,而是融入广阔的自然。如果你也有亲人曾向往大海,不妨早点去了解当地的海葬政策,别让“时间”成为遗憾的借口。就像爷爷常说的:“生命是一场旅程,终点不是结束,而是换个地方看世界。”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