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那天,落叶刚好铺满了小区的石板路。他生前总说,大海是最包容的地方,不想占用一寸土地,所以我从一开始就知道,海葬是唯一的选择。只是“一对一海葬”这五个字,在我真正着手办理时,才发现比想象中复杂——去哪里办?需要准备什么?流程要走多久?这些问题像潮水一样涌来,直到现在,我才终于理清楚了头绪。

最开始我以为海葬都是集体活动,直到在社区的殡葬咨询会上,工作人员提到“一对一海葬”服务。这种服务可以避免集体海葬时的拥挤,家属能单独与逝者告别,仪式更安静私密,很符合父亲喜欢清净的性格。但具体去哪里办理,工作人员建议我先联系当地的殡葬管理部门,他们会提供官方合作的服务机构名单。我当天就打了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电话,接电话的李科长很耐心,告诉我目前全市有三家正规机构提供一对一海葬服务,一家是市殡葬服务中心直属的海葬部,另外两家是经过民政部门备案的社会组织,还特意提醒我“一定要确认机构是否有民政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,避免遇到非正规中介”。

一对一海葬哪里可以办理-1

确定机构后,材料准备是关键一步。我选的是市殡葬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王姐给了我一份清单,上面列着必备的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原件、火化证明原件(需注明“骨灰未装盒”,因为一对一海葬通常不使用骨灰盒,骨灰会装在可降解的布袋中)、家属的身份证明(身份证及复印件),还有一份由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《海葬申请书》。王姐特意强调,《海葬申请书》需要所有继承人同意,如果有亲属在外地,可通过线上签署电子文档,但需提前和机构确认格式。我还额外准备了父亲生前常戴的老花镜和他写的诗集扉页,想在撒骨灰时一起放入海中,王姐说这些私人物品可以携带,但要提前告知,他们会帮忙用可降解材料包装,避免污染海洋。

办理流程比我想象中顺畅。材料提交后,机构会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,审核通过后签订《海葬服务协议》,然后确定出海时间。我原本想选父亲生日那天,但王姐提醒“出海时间要避开台风季和大潮期,最好选择风力小于4级的晴天,否则可能因天气原因改期”。最后我们定在了下个月的农历初三,她说那天风浪小,海面平静,适合举行仪式。协议里还注明了服务内容:专属的出海船只(可容纳5-8名家属)、全程礼仪引导、骨灰撒放工具、纪念证书等,费用包含在之前沟通的服务套餐里,没有额外收费项目。

现在距离出海的日子还有两周,我偶尔会去海边走走,想象着那天的场景:阳光洒在海面上,像父亲年轻时给我讲的“星星掉进了海里”。如果你也正在为亲人的海葬事宜操心,不妨像我一样,先联系当地的殡葬管理部门或正规服务机构,准备好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等必备材料,提前确认好出海时间和天气,剩下的,就交给大海和时间吧。毕竟告别的意义,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让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——就像父亲说的,大海会带着他的牵挂,永远守护着我们。

一对一海葬哪里可以办理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