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那个秋天,我在殡仪馆的服务指南上第一次看到“骨灰海撒”这四个字。在此之前,我总以为身后事免不了一笔不小的开销,直到工作人员指着那行“政府补贴,免费服务”的说明,我才愣了愣神——原来真的有不花钱的安葬方式?只是“免费”两个字背后,藏着多少具体的讲究,我当时并不清楚。
后来我才知道,所谓“免费骨灰海撒”,并不是说从火化到海撒的所有环节都不用花钱,而是指海撒服务本身由政府或公益机构承担核心费用。就拿我所在的城市来说,民政部门合作的殡葬服务中心会免费提供三项基础服务:一是骨灰的专业无害化处理,确保符合海洋环保标准;二是一个可降解的专用骨灰盒,这种盒子在海水中三个月内就能自然分解,不会污染环境;三是海撒船只的租赁和航行费用,包括专业工作人员的服务,比如引导家属、主持简短的告别仪式。这些费用之所以能免,是因为当地财政每年会拨出专项资金补贴,目的是推广这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。不过工作人员也提醒我,“免费”不代表完全没有自费项目,比如如果家属想给逝者定制特殊的骨灰盒,或者要求在仪式中加入鲜花、音乐等个性化内容,这些就需要额外付费了。
办理手续的时候,我才发现流程比想象中简单。需要准备的材料不算多: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,还有家属的身份证和户口本——如果是委托他人办理,还得带上授权委托书。我是在逝者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殡葬管理科办的手续,现在很多城市也开通了线上预约,在政务服务平台就能提交申请,审核通过后会收到短信通知具体的海撒时间。让我印象深的是工作人员特意强调:海撒的时间不是随意定的,一般会根据潮汐和天气情况安排,比如避开台风季,选在风浪小的日子,所以需要提前一到两个月预约。至于家属能不能陪同出海,不同地方的规定不太一样,我所在的城市允许每位逝者有两名家属免费登船,超出的人数需要按每人次100元左右的标准支付乘船费,这笔钱不算在“免费服务”里。
上个月出海那天,天气出奇的好。船慢慢驶离港口时,我捧着那个米白色的降解骨灰盒,忽然想起父亲生前总说“死后要化作一阵风”。工作人员把骨灰盒放入专用的投放装置,随着一声轻响,骨灰伴着花瓣落入海中,在阳光下像细碎的星光。回来的路上,同船的一位阿姨说,她母亲走的时候,海撒还没有免费政策,当时全家凑了三千多块钱才办成。现在有了政府补贴,不仅减轻了经济负担,流程也规范了很多。我忽然明白,“免费”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省钱,它更像是一种引导——让更多人知道,除了传统墓葬,还有这样一种温柔且环保的方式,让逝者真正“回归自然”。
如今再想起父亲,我不再觉得悲伤是沉甸甸的。海撒那天的海风吹过脸颊的触感,工作人员递来的纪念证书上“海阔天空,永存心间”的字样,都成了温暖的记忆。或许对于逝者来说,最好的告别不是昂贵的墓碑,而是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融入自然;而对于生者,清晰透明的费用标准、规范便捷的办理流程,才是对这份思念最妥帖的安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