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后的第三个月,我站在殡仪馆的骨灰寄存室前,手里攥着那本墨绿色的寄存证,忽然想起他生前总说的那句话:"等我老了,就把我撒进海里吧,省得占地方,还能跟着浪花到处看看。"那时只当是句玩笑,如今却成了我必须认真对待的约定。可真要着手准备,才发现把亲人的骨灰撒进大海,不是说走就走的浪漫,背后藏着不少需要提前办妥的手续。

最先要做的,是把基础证件准备齐全。父亲的火化证明是早就有的,殡仪馆给的那张A4纸复印件,我一直夹在户口本里,边角都磨得起了毛。但撒海需要的不只是这个,还得有骨灰存放证明——就是寄存室门口工作人员说的"骨灰移出许可"。我跑了两趟殡仪馆,才弄明白:如果骨灰是存放在殡仪馆的,得先跟寄存处申请"骨灰移出",工作人员会核对亲属关系证明(身份证、户口本,要是户口不在一起,可能还需要派出所开的亲属关系证明),确认是直系亲属或合法委托人,才会给开"骨灰移出证明"。这张证明就像骨灰的"出行证",后面联系机构、办审批都少不了它。

把亲人的骨灰撒海里需要什么手续-1

接着是联系有资质的机构。一开始我想自己租条小船出海,觉得这样更安静,能单独陪父亲说说话。但打电话问海事局的朋友时,他立刻拦住了我:"私人撒海风险太大,海上天气多变,要是开进禁航区或者保护区,不仅违法,还可能出危险。"他建议我找殡仪馆合作的正规殡葬服务公司,说这些机构有海事部门认证的撒海资质,知道哪些海域能去、哪些时间合适。我后来选了父亲生前常去的那个海滨城市的殡葬服务中心,接待我的王姐拿出一张海域图,指着渤海湾里一块用红线圈出的区域说:"这片是海事局划定的专用撒海区域,水深够、远离航道,也避开了海洋保护区,每月农历初一、十五前后的大潮期最合适,水流稳,骨灰能自然扩散。"她还提醒我,得提前一周预约,因为机构要汇总信息,统一向海事部门报备。

审批手续比我想象中细致。王姐说,撒海本质上是"海上殡葬活动",按《海上交通安全法》和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必须提前向海事部门报备。她帮我准备了一沓材料:父亲的火化证明复印件、我的身份证复印件、骨灰移出证明、撒海申请书(要写清楚逝者姓名、撒海时间、海域坐标、参与人数、使用船舶信息)。这些材料交给机构后,他们会拿着去海事局办《海上殡葬活动备案回执》。我跟着去了一趟海事局,窗口的工作人员翻着材料问:"骨灰里没混别的东西吧?比如金属、塑料、石头?"我赶紧摇头,王姐在旁边补充:"我们有规定,骨灰必须是纯净的,不能掺杂任何污染物,仪式用的花也得是可降解的纸花或鲜花,不能用塑料花。"原来这是为了保护海洋环境,毕竟大海不是"垃圾场",得让父亲干干净净地"回家"。

仪式的细节和后续收尾。王姐说撒海当天要穿深色衣服,仪式简单就好,不用搞太复杂的流程。她还提醒我带一小瓶父亲生前喜欢的酒,倒在海里时动作要轻,别让酒瓶掉进海里。真正出海那天,天很蓝,船开了四十多分钟才到指定海域。当我捧着骨灰盒,看着白色的骨灰随着海风落进泛着粼粼波光的海面,忽然觉得那些跑手续的奔波都值了——提前办好这些事,不是为了走流程,而是让这场告别既不违反规则,又能让父亲安心地去往他想去的地方。仪式结束后,机构给了我一张《骨灰撒海证明》,上面写着"骨灰已按规定撒入指定海域",拿着这张纸回到寄存室,工作人员才给办理了骨灰寄存注销。

其实一开始觉得办手续很麻烦,总想着"人都走了,何必这么多讲究"。但真正走完一遍才明白,这些手续就像给告别加了一层"保护罩":有资质的机构保证安全,审批报备守住规则,环保要求护住大海,每一个环节都在提醒我们:对逝者的尊重,不只在心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