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父亲在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想把骨灰撒进大海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我对海葬几乎一无所知,只在新闻里听说过这种生态殡葬方式。带着父亲的遗愿,我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海葬办理之路,也慢慢摸清了其中的费用门道。
最初联系的是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告诉我北京从2019年起就推行了公益海葬项目。每年春秋两季各有固定的出海批次,家属只需承担少量基础费用。记得第一次去位于东郊殡仪馆的服务窗口时,墙上的价目表写得很清楚:公益海葬套餐包含骨灰盒、鲜花、集体告别仪式和船舶运输,这些基本项目是免费的。但如果家属希望增加个性化服务,比如单独的告别厅、定制骨灰袋或者纪念光盘,就需要额外付费,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。
在详细咨询过程中,我发现实际产生的费用比想象中更灵活。比如我们选择在春季的清明专场出海,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。虽然公益项目免了船费,但为了让父亲走得更体面,我们自费购买了可降解的环保骨灰坛,花了680元。同行的还有两位叔叔,按照规定每位逝者可随行两名家属,超出的人员需要支付200元/人的登船费。殡仪馆提供的集体告别仪式比较简单,如果希望有更私人的追思环节,可以租用小型告别室,每小时收费300元,我们最终选择了45分钟的简版仪式。
办理手续时遇到一位负责海葬服务十年的王姐,她提醒我们很多家庭容易忽略的细节费用。比如骨灰从殡仪馆到码头的运输,如果家属自己有车可以免费随行,否则需要支付150元的专车转运费。出海当天的餐饮不包含在内,建议自带简餐和饮用水。还有骨灰撒海后的纪念证书,公益项目提供的是电子版,纸质版需要额外支付50元工本费,我们选择了后者留作纪念。

经过这次亲身经历,我大致算了笔账:公益海葬的基础费用确实几乎为零,但加上必要的个性化服务,一个北京家庭办理海葬的总花费大约在1000-3000元之间。这个数字远低于传统墓葬,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父亲回归自然的心愿。现在每次路过什刹海,看着粼粼波光,总会想起出海那天清晨的朝阳,以及海面上随风飘散的花瓣。或许正是这种简约而庄重的方式,让生命的告别多了份宁静与释然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