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天,我陪着母亲完成了父亲生前的遗愿——将骨灰撒入渤海湾。从决定采用这种安葬方式到最终完成撒海仪式,整个过程比想象中更温暖有序。作为亲历者,想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,或许能给同样有需要的家庭一些参考。
最初选择骨灰撒海,是因为父亲生前总说喜欢大海的辽阔。我们通过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官网查询时,发现这项服务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,每年都有不少家庭选择这种绿色安葬方式。线上预约系统操作很便捷,只需填写逝者信息、撒海日期和家属联系方式,提交后很快就收到了工作人员的电话确认。需要提醒的是,预约时要准备好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家属身份证复印件,这些材料在后续环节都会用到。

预约成功后,我们按照指引来到位于昌平区的骨灰撒海服务中心。这里的接待室布置得很温馨,工作人员没有过多的客套,而是详细讲解了撒海仪式的流程。他们特意提到,家属可以携带逝者生前喜爱的鲜花或花瓣,仪式中可以撒入海中。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,工作人员还贴心地安排了轮椅服务,整个沟通让人感觉很安心。
正式撒海那天,我们在指定码头登上了专用船舶。船舱内准备了饮用水和休息区,甲板上设有纪念仪式的专用平台。同行的还有其他五个家庭,大家虽然素不相识,但彼此间都带着理解的默契。仪式开始时,主持人用温和的语调引导大家默哀,随后家属们依次将骨灰和花瓣缓缓撒入海中。当洁白的菊花随着骨灰融入碧波时,母亲轻轻说了句"老头子,到家了",那一刻我突然觉得,这或许是生命最温柔的告别。

返航途中,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颁发了纪念证书,证书上刻着撒海的经纬度坐标。母亲把证书和父亲的照片放在一起,说这样就像他从未离开。现在回想整个过程,最意外的是感受到的人文关怀——没有冰冷的流程化服务,而是处处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。如果你也在考虑这种安葬方式,建议提前通过官方渠道了解详情,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和线上平台都能提供专业指导,让这场特殊的告别更加从容体面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