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北京湾码头飘着薄雾,我握着 aunt 李递来的白菊,看她把丈夫老王的骨灰盒紧紧贴在胸口。这是 2023 年北京市第 47 次骨灰海撒活动,码头上聚集着 32 户家庭,每个人手中都捧着用红布包裹的方盒,像捧着一捧沉甸甸的记忆。

登船时工作人员轻声引导,金属踏板在脚下发出轻微声响。船舷边,穿藏青色制服的民政干部正给家属发塑料袋,里面装着花瓣和可降解骨灰坛。"张大爷您慢点,"他扶着位拄拐杖的老人往船舱走,"今天浪小,航行稳当。"我注意到船身印着"海撒 08 号",甲板上已经有家属在调试相机,想拍下亲人融入大海的瞬间。

当船行至指定海域,广播里响起《沉思曲》。aunt 李颤抖着打开骨灰盒,我帮她把骨灰缓缓倒入花瓣篮。老王生前是地质工程师,总说要去看看海底的岩层,此刻米白色的骨灰混着白菊瓣,随着 aunt 李的手势撒向海面。成群的海鸥突然从船尾掠过,翅膀划破晨雾,像是在衔住这些飘向深蓝的思念。后排传来压抑的啜泣声,有位阿姨正把丈夫最爱的口琴轻轻放入海中。

北京市骨灰海撒-1

返航时朝阳穿透云层,甲板上的人们开始轻声交谈。穿制服的小伙子递来热姜茶:"现在政府补贴海撒全免费,还提供全程录像服务。"他指着舱壁的宣传画,上面写着自 1994 年以来已有 5 万多北京人选择这种方式。aunt 李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轻声说:"老王总说大地太挤,这下他终于能自由自在了。"海风卷起她的白发,远处的货轮正拖着长长的浪花驶向天际。

靠岸时码头上的玉兰花正开得烂漫,有家属把空骨灰盒系上蓝丝带抛向栈桥边的祈福树。我看见工作人员在登记本上写下"王建国,2023.10.15",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,像是在为这段生命旅程盖下温柔的邮戳。此刻阳光正好,海面上那片撒过骨灰的水域,正闪烁着细碎的金光。

北京市骨灰海撒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