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秋天,爷爷走了。家里人围坐在老房子的客厅里,烟雾缭绕中,大伯叹了口气:"墓地的事得赶紧定,现在城里的墓园,好点的位置一平都快赶上房价了。"我妈拿着手机翻着殡葬服务的页面,眉头皱得紧紧的:"可不是嘛,前阵子打听,稍微像样的墓地,加上碑石、管理费,没个十万八万下不来。"
就在这时,表妹突然插了句:"要不...考虑下海葬?我同事她奶奶去年就选的这个,说国家还有政策支持呢。"这话一出,客厅里瞬间安静了。二姑第一个摇头:"撒海里?那不是连个祭拜的地儿都没有了?"我爸也跟着点头:"老辈人讲究入土为安,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合适?"
那会儿我对海葬也一知半解,只模糊听说过是把骨灰撒进大海。第二天我特意跑了趟民政局的殡葬服务中心,接待我的王大姐倒是挺热情:"现在选海葬的家庭可不少,国家这几年一直鼓励,政策支持也越来越实在。"她递给我一张宣传单,上面列着好几条,我这才知道,原来国家对海葬的支持,早就不是空泛的口号了。
最直接的就是经济上的补贴。王大姐说,从2019年起,全国多数城市就开始给选择海葬的家庭发补贴,像我们这儿,主城区的居民选海葬,每户能领3000块钱补贴,要是低保户、特困家庭,还能额外多补500。"这钱是直接打到家属卡上的,不用自己先垫。"她补充道,"不光补贴,骨灰撒海的整个过程,从骨灰盒寄存、运输,到海上撒放的船只、礼仪服务,全都是免费的。"我算了笔账,传统土葬的墓地费用、墓碑钱、维护费加起来,少说也得七八万,而海葬不仅不用花钱,还能拿补贴,一下子就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。

除了钱的事儿,服务也越来越贴心。王大姐说,以前想海葬,得自己联系船只,手续也麻烦,现在民政部门直接跟专业的殡葬服务机构合作,每个季度都有固定的撒海航班。家属只要提前在"民政通"APP上预约,提交身份证、死亡证明这些材料,到时候会有专车接送,船上还有工作人员引导礼仪,全程不用家属操心。"去年我们这儿有个老爷子,生前就念叨着想'回归大海',他儿子本来担心流程复杂,结果线上预约完,三天就办完了所有手续,撒海那天还安排了简短的追思仪式,一家人都说比想象中庄重。"
这两年政策还在不断优化。王大姐翻出手机给我看:"你瞧,现在连骨灰盒都有环保材质的选择,能在海水里自然降解,不会污染环境。而且民政部门每年都会组织'骨灰撒海集体活动',碰上清明节、冬至这些日子,还会加开航班。前阵子我们做过统计,光是今年上半年,咱们市就有200多户家庭选了海葬,比五年前翻了快三倍。"
听王大姐说完,我心里亮堂了不少。回家跟家里人一讲,二姑的眉头舒展了些:"这么说,国家是真把这事儿当回事儿在办?"我爸也点点头:"要是服务到位,补贴也实在,倒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爷爷生前总说自己是渔民的儿子,一辈子跟大海打交道,撒海里,说不定他还乐意呢。"
后来我们真的选了海葬。撒海那天,船开在平静的海面上,工作人员递来花瓣,我们把爷爷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,看着它们随着浪花慢慢散开,心里头反倒踏实了——没有冰冷的墓碑,却有整片大海做伴。回来的路上,大伯感慨:"以前总觉得海葬是'没人管',现在才知道,国家早就把方方面面都想到了,既省钱又环保,还让逝者走得体面。"
其实国家支持海葬,不光是为了给老百姓减负。这些年城市化加快,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,传统土葬占用了不少耕地林地,而海葬不占一寸土地,还能减少殡葬过程中的碳排放。从2016年《殡葬管理条例》修订开始,各地民政部门就陆续出台政策,从经济补贴到服务升级,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