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父亲遗物时,那段在青岛栈桥拍摄的视频突然跳了出来。画面里他举着手机追着海浪跑,白色浪花漫过礁石时,他对着镜头喊:"你看这大海,连石头都能磨成沙,人到这儿可不就自由了?"那时我只当是老人孩子气的感叹,直到律师念出遗嘱里"将骨灰撒入黄海"的条款,这段十六秒的视频突然成了沉甸甸的嘱托。
带着骨灰盒去民政局咨询的那天,接待员小王翻出厚厚一本《殡葬管理条例》。"理论上不禁止,但必须避开浴场、港口这些公共场所。"她指着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的胶州湾海域,"正规海葬要提前申请,由海事部门指定坐标,咱们市每年春秋两季还有集体海葬服务。"我这才知道,那些在短视频平台里随意拍摄的"海边撒骨灰"画面,很多都触碰了法规红线。当镜头扫过游客聚集的沙滩,当塑料骨灰盒被扔进近海,这些看似浪漫的场景,其实可能面临千元以上罚款。
真正的海葬远比视频里肃穆。在指定的海葬码头,工作人员用可降解布袋重新装殓骨灰,随船的殡葬师轻声指导:"要迎着潮水撒,让骨灰顺着洋流漂向深海。"当温热的骨灰从指缝滑落,与带着咸味的海风融为一体时,我突然读懂父亲视频里追逐浪花的快乐。远处的导航船正在测定经纬度,船舷两侧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《骨灰海葬管理办法》,原来所谓的"自由",从来都建立在对规则的敬畏之上。
返程时路过海鲜市场,看见摊主正把泡沫箱里的碎冰倒进排水沟。突然想起海葬手册里的提醒:禁止投放非降解骨灰盒和随葬品。那些在短视频里被浪漫化的鲜花、花瓣,若大量涌入海洋,同样会造成生态负担。或许就像父亲视频里那片干净的海,最好的纪念从来不是镜头前的仪式感,而是让生命以最温柔的方式回归自然——不打扰游鱼,不阻碍航船,只在潮起潮落间,完成最后的旅程。

现在手机里还存着那段栈桥视频,只是我不再执着于寻找画面里的具体位置。当夕阳把海面染成琥珀色,看着浪花一遍遍亲吻礁石,突然明白父亲想要的不是某个坐标,而是让灵魂成为大海的一部分。就像海事部门公告里写的:"每一份骨灰都应获得尊严,每一片海域都值得被善待。"那些关于海边撒骨灰的疑问,最终都在潮声里找到了答案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