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整理父亲遗物时,在他的旧笔记本里翻到一张泛黄的纸条。上面是他七十八岁时写的几行字:“身后事从简,若能海葬,便是最好。大海纳百川,归于自然,不占寸土,也给孩子们省些事。”看着这几行歪歪扭扭的字,我和妹妹红了眼眶。父亲一辈子节俭,连临终心愿都想着不给我们添麻烦,但我们心里却犯了嘀咕:现在普通老百姓真能海葬吗?会不会手续很复杂,或者根本没这个政策?

带着这个疑问,我和妹妹先去了社区的殡葬服务站。接待我们的王大姐听完来意,笑着递过一杯热水:“现在海葬早就不是新鲜事啦,普通老百姓当然能办,而且政府还鼓励呢。”她拿出一本蓝色的宣传册,上面印着“生态安葬服务指南”,翻到海葬那页,清楚写着“本市户籍居民、非户籍常住居民均可申请免费海葬服务,家属还能领取交通补贴”。原来从2018年起,全国很多城市就把海葬纳入了基本殡葬服务保障,像我们所在的城市,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组织集体海葬活动,不仅不收费,还会给家属报销部分往返交通费。王大姐说,去年他们社区就有12户家庭参加了海葬,现在大家对这种安葬方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了。

了解到政策支持后,我们开始打听具体的办理流程。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手续比想象中简单得多。首先要向当地殡仪馆或殡葬服务中心提交申请,带上逝者的死亡证明、户籍证明(或居住证),以及家属的身份证,填一张申请表就行。如果逝者生前有明确的海葬意愿,最好附上相关书面材料,比如父亲留下的那张纸条,审核会更顺利。申请通过后,殡仪馆会统一安排出海时间,一般是在天气适宜的周末,家属可以跟着船一起出海,参加简短的告别仪式。仪式上会有工作人员引导,家属可以献花、鞠躬,最后将骨灰撒入大海。整个过程庄重又安静,没有传统葬礼的繁琐,反而多了份对自然的敬畏。

跟着殡葬服务船出海那天,天气格外好。站在甲板上,看着父亲的骨灰随着花瓣缓缓落入湛蓝的海面,妹妹轻声说:“爸,您看这大海多干净,以后我们来看您,就是来看这片海了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海葬从来不是“简单”的告别,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让生命与自然相融。现在城市里的墓园越来越拥挤,一块墓地的价格常常让普通家庭压力很大,而海葬不仅节省土地资源,还减少了传统殡葬带来的环境负担。更重要的是,它让“纪念”变得更自由——不必再拘泥于固定的墓碑,海边的一朵浪花、天上的一片云,都成了思念的载体。就像社区王大姐说的,这几年选择海葬的老人越来越多,不光是因为政策支持,更是因为大家渐渐明白:真正的怀念,从来不在形式,而在心里。

普通百姓可以海葬吗现在还有吗-1

如今父亲的“心愿”终于实现,我和妹妹也常常会在周末去海边走走。看着潮起潮落,想起他生前总说“人活一辈子,最终要回归自然”,突然觉得海葬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,更是对生命最温柔的注解。如果你身边也有老人有这样的心愿,不妨去当地的殡葬服务机构问问,现在普通百姓的海葬之路,早已走得顺畅又温暖。

普通百姓可以海葬吗现在还有吗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