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清明前,我第三次拨通了北京市骨灰撒海服务中心的电话。听筒里传来的不再是初次咨询时的忙音,而是接线员温和的声音:"您是想了解本月的集体撒海安排吗?"窗外的玉兰花正簌簌落下,像极了父亲临终前念叨的那句"把我撒进渤海湾,跟着浪花看看世界"。
第一次打这个电话是在父亲走后的第七天。殡葬服务大厅的电子屏滚动着各种安葬方式,当"骨灰撒海"四个字跳进眼帘时,我突然想起他退休后总翻看着那本泛黄的航海日志。电话接通时我的声音都在发颤,工作人员却没有丝毫催促,耐心解释着北京自1994年开展海葬服务以来的每一项细节:每年春秋两季的集体撒海活动、免费提供的可降解骨灰盒、需要准备的死亡证明与亲属关系材料。挂断电话时,掌心的冷汗已经浸湿了记事本上歪扭的号码。

去年深秋,我带着整理好的材料来到位于东郊殡仪馆的服务窗口。负责登记的李姐翻出厚厚的档案册:"您看,这是上个月刚参加完撒海的张先生家属写的感谢信。"泛黄的信纸上,有人画了小小的浪花,旁边标注着"爸爸说这里的星星比港口的灯还亮"。原来每个选择海葬的家庭,都带着这样温暖的记忆。李姐说现在预约已经排到明年春天,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这种不占土地的安葬方式,电话咨询量比五年前增长了近三倍。
今年三月,我们终于接到了登船通知。渤海湾的清晨带着咸涩的海风,二十多个家庭捧着洁白的骨灰盒在码头集合。当工作人员轻声念出"请家属将骨灰缓缓撒入大海"时,我忽然发现身旁的小男孩正把花瓣撒向海面,他妈妈低声说:"爷爷以前是渔民,现在回家了。"骨灰落入海水的瞬间,阳光恰好穿透云层,波光粼粼的海面上,仿佛有无数银鱼在跳跃。
回程的船上,我又一次拨打了那个熟悉的号码,想告诉工作人员撒海仪式上的细节。电话那头的姑娘笑着说:"很多家属事后都会打来电话,有的说梦见亲人在海边钓鱼,有的寄来孩子画的大海。"挂了电话,我望着手机里存着的号码,突然明白这串数字连接的不仅是服务流程,更是生者与逝者之间最温柔的约定。或许真正的告别,不是在墓碑前鞠躬,而是让思念随着浪花,流向更辽阔的远方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