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的北京,天刚蒙蒙亮,我站在北海公园的码头边,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紫檀木盒子。盒子很轻,却仿佛承载着整个生命的重量——那是母亲的骨灰。是她与大海赴约的日子,也是北京市2024年首批骨灰海撒活动的第一天。
记得母亲生前总说,她喜欢大海的包容。退休后每年夏天,她都会拉着父亲去青岛看海,回来后总念叨着"人这一辈子,赤条条来,赤条条去,最后能融进大海里,多干净"。去年冬天她走后,我在抽屉最深处找到了那张泛黄的《北京市骨灰海撒申请登记表》,日期是十年前的重阳节,申请人签名处,母亲的字迹依旧清秀有力。
在海撒服务中心办理手续时,工作人员递来一本蓝色封面的纪念册。翻开第一页,是母亲的登记照,黑白照片里的她梳着齐耳短发,嘴角带着浅浅的笑。旁边附着一张打印的海图,标注着今天的撒放海域——渤海湾中部的生态保护区。"这片海域的洋流稳定,浮游生物丰富,每年春天都会有成群的斑头雁从这里飞过。"工作人员轻声解释,指尖划过海图标注的"生命之环"区域,"您看,这是今年新规划的生态撒放区,我们会避开渔业作业区和航道,确保每一份骨灰都能真正回归自然。"
登船时遇到一对老夫妻,大爷推着轮椅,轮椅上的阿姨抱着一个银色的骨灰坛。"这是我妹妹,"阿姨见我看她,主动开口,"她一辈子没结婚,最喜欢看《泰坦尼克号》,总说要像Rose那样自由。"甲板上渐渐热闹起来,二十多位家属分散在不同区域,有人低头擦拭骨灰盒,有人对着大海轻声说着什么。九点整,船舶鸣笛三声,缓缓驶离码头。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海面上,碎金般的波光随着船身起伏,像母亲年轻时跳交谊舞时晃动的裙摆。

当船长通过广播告知到达指定海域时,甲板上突然安静下来。工作人员依次给每个家庭分发花瓣和可降解骨灰袋,我把母亲的骨灰小心倒入布袋,里面混合着她最爱的茉莉花瓣——去年清明我在她墓前摘下的,一直用干燥剂保存着。当布袋顺着导流管落入海中,白色的骨灰混着淡紫色的花瓣,像一群飞舞的蝴蝶,在海风中盘旋片刻,然后轻轻吻向海面。那一刻,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,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,和远处海鸥清亮的鸣叫。

返航途中,服务人员给每人端来一杯姜茶。捧着温热的茶杯站在船尾,看着那片恢复平静的海面,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:"别难过,我只是换了种方式陪着你。"海面上,刚才撒放骨灰的地方,一群银白色的小鱼正跃出水面,划出优美的弧线。或许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海洋深处,母亲正化作一尾鱼,一朵浪花,或者一缕阳光,继续守护着她挚爱的这片土地。
靠岸时已是下午三点,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。走出码头,看见海撒服务中心的外墙新添了一面"生命记忆墙",上面镌刻着2024年所有海撒逝者的名字。我找到了母亲的名字,在"李淑珍"三个字下面,有一行浅浅的刻痕,是工作人员用激光雕刻的浪花图案。旁边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实时海况:"今日撒放海域水温16.8℃,盐度32‰,监测到海豚群活动..."

回家的路上经过花店,买了一束白菊。路过小区花园时,看见几个孩子正在给樱花树浇水,粉白的花瓣落在他们仰起的小脸上。忽然明白,母亲选择的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种开始——在渤海湾的洋流里,在迁徙的候鸟羽翼上,在每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,她从未真正离开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