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爷爷走了。临走前他躺在病床上,拉着我的手轻声说:“别给我买墓地,我这辈子跑船,最爱大海,就把我送回海里去吧。”那时我才明白,原来老一辈人对“归宿”的理解,比我们想象中更辽阔。为了实现爷爷的心愿,我开始四处打听天津骨灰海撒的事,从民政局到殡葬服务中心,一点点拼凑出这条“大海归途”的路线。
天津的骨灰海撒,并不是随便找片海域就能进行的。咨询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时,他们告诉我,目前官方指定的海撒区域在渤海湾中部海域,具体坐标由海事部门和民政部门共同划定,既考虑了海洋生态保护,也兼顾了家属的情感需求。“这片海域水深适宜,洋流稳定,不会对近岸环境造成影响。”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海图,指着塘沽新港以东约20海里的位置说,“每次海撒都有专业船只护航,从塘沽新港码头出发,航行大概1个半小时就能到指定区域。”
办理流程比我想象中更贴心。提前一个月在“天津殡葬服务网”预约,需要准备爷爷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,还有家属的身份证和关系证明。预约成功后,会收到一份详细的指引单,上面写着登船时间、集合地点,甚至连当天要带的物品都列得清清楚楚:白菊、家属合影,还有爷爷生前最爱听的那首《军港之夜》——后来才知道,这是工作人员特意提醒的“个性化需求”,可以在海撒时播放,让整个过程更有温度。

今年清明前,我们一家人登上了那艘白色的海撒船。船缓缓驶离码头,海风带着咸腥味,远处的海岸线慢慢变成模糊的轮廓。到了指定海域,工作人员先向家属讲解海撒流程,然后递来一个装着花瓣的竹篮。当爷爷的骨灰混着玫瑰花瓣落入海面时,阳光突然穿透云层,洒在泛起涟漪的海上,像无数碎钻在闪烁。旁边有位阿姨抹着眼泪笑了:“你看,他这是到家了。”那一刻我忽然懂了,海撒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开始——爷爷以另一种方式,回到了他最爱的“老伙计”身边。
其实很多人不知道,天津的骨灰海撒服务已经开展了20多年,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组织集体海撒,费用全免,连船只、花瓣、纪念证书都是免费提供的。工作人员说,现在越来越多家庭选择海撒,不仅因为省钱,更因为这种方式让生命回归自然,像爷爷说的那样:“不给子孙留负担,还能做件环保的事。”如果家里有老人有类似心愿,记得提前联系属地殡葬服务中心,他们会全程指导,从材料准备到登船细节,甚至会安排心理咨询师陪同,帮家属缓解悲伤。
爷爷的“大海归途”走了三个月,从预约到登船,每一步都有温暖的指引。如今每次路过海边,我总会想起那个洒满阳光的上午,想起工作人员说的那句话:“生命从自然来,回到自然去,这本身就是一种圆满。”如果你也在为亲人寻找这样的归宿,不妨打个电话问问天津殡葬服务中心,或许那里就藏着你要找的答案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