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那个秋天,银杏叶落满了院子,他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,“别给我买墓地,把我撒进黄海吧,我年轻时在那儿当过海军,浪大,热闹”。那时我只当是老人临终前的念想,点头应着,没细想这事儿到底合不合规矩。直到处理后事时,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提醒“海撒骨灰得按规定来”,我才慌了神——把亲人的骨灰撒进大海,到底犯不犯法?
揣着父亲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,我先去了社区居委会。负责民政事务的李姐翻出一本蓝色封面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指着第二章第五条说:“国家提倡不占土地的骨灰处理方式,海撒其实是鼓励的,但得守规矩。”她解释,只要不污染环境、不影响公共利益,且选择指定区域,就不算违法。后来又跑了趟区民政局,殡葬科的王科长拿出一份《骨灰海撒管理办法》补充道:“关键在‘三不’——不往饮用水源撒,不往航道或浴场撒,不撒塑料、金属这些非降解物。要是随便找片海就撒,比如在旅游景区或者渔港附近,可能会被认定为‘危害公共卫生’,那就麻烦了。”
弄清楚“合不合法”,更要知道“怎么合法”。王科长建议我联系市殡仪馆的海撒服务专线,他们每月有两次组织集体海撒,会提前向海事部门报备航线,还会派船送家属到指定的“骨灰海撒区”。我跟着参加过一次流程:船从渔港出发,驶出十海里后,工作人员先测水温、查洋流,确认这片海域不属于生态保护区,才让家属依次将骨灰与花瓣混合后撒入海中。同行的张阿姨说,她丈夫是去年海撒的,“提前一周预约,交了几百块的船舶使用费,全程有专人指导,比自己瞎折腾放心多了”。
其实比法律条文更让人心安的,是那些具体的细节。比如撒骨灰时要避开台风季,海事部门会提前通知“近期这片海域有军事演习,海撒暂停”;比如要尊重当地渔民的习俗,王科长特意提醒“别在鱼汛期撒,老渔民觉得那是‘惊了鱼群’,容易起冲突”。最让我触动的是王科长说的一句话:“海撒不是简单的‘丢弃’,是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回到自然。你父亲是海军,这片海对他有意义,咱们得让这份意义在规矩里落地。”

如今父亲的骨灰已伴着黄海的浪花融入深蓝,船返航时,我望着粼粼波光,突然明白:所谓“合法”,不过是让思念有处安放的底线。就像王科长说的,法律管的是“能不能做”,而我们要想的是“怎么做好”——提前报备、选对区域、尊重规则,让逝者的遗愿不变成生者的麻烦,让那捧骨灰在涛声里,既自由,又安稳。这大概就是对“规矩”最好的理解:它从不是冰冷的条文,而是让爱与思念,都能找到合法的温度。




